论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 写作缘起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四) 写作思路 | 第13-15页 |
一、与上海的距离 | 第15-25页 |
(一) 城市外来者的尴尬 | 第15-22页 |
1. 上海知青:漂泊与归来 | 第16-18页 |
2. 南下干部:城市的改造者 | 第18-20页 |
3. 保姆:一半上海人一半农村人 | 第20-21页 |
4. 农民工: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 | 第21-22页 |
(二) "我"的生存空间的建构 | 第22-25页 |
1. 对"我"的来历的追寻 | 第22-23页 |
2. 对母系家族历史的追寻 | 第23-24页 |
3. 对父系家族历史的追寻 | 第24-25页 |
二、寻找上海精神 | 第25-36页 |
(一) 《长恨歌》:对上海芯子的寻找 | 第25-31页 |
1. 王琦瑶:上海芯子的代表 | 第26-27页 |
2. 上海芯子里蕴含的精神内核 | 第27-31页 |
(二) 《富萍》:对上海"边缘"的眷顾 | 第31-36页 |
1. 市区淮海路里的边缘人 | 第31-32页 |
2. 棚户区闸北地区的新移民 | 第32-33页 |
3. 贫民区梅家桥边的拾荒者 | 第33-36页 |
三、上海精神的建构 | 第36-43页 |
(一) 《天香》:追溯史前上海 | 第36-39页 |
1. 小绸、闵女儿:闺阁中创造了天香园绣 | 第36-37页 |
2. 希昭:将天香园绣发展为艺术品 | 第37-38页 |
3. 蕙兰:使天香园绣回归市井 | 第38-39页 |
(二) 在世俗生活中建构上海精神 | 第39-43页 |
1. 务实的上海民众 | 第39-40页 |
2. 世俗化的日常生活 | 第40-41页 |
3. 对海派的继承与超越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