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研究--以宁波市鄞江镇为例
ABSTRACT | 第4页 |
摘要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缘起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1 国际背景 | 第9-11页 |
1.2.2 国内背景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4-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空间句法的涵义及研究进展 | 第17-33页 |
2.1 空间句法的涵义 | 第17-23页 |
2.1.1 概述 | 第17页 |
2.1.2 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2.1.3 核心概念 | 第19页 |
2.1.4 研究方向 | 第19-23页 |
2.2 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城市自组织原理 | 第23-24页 |
2.2.2 城市形态的演变模式 | 第24页 |
2.2.3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原理 | 第24-25页 |
2.3 空间句法的研究方法及优势 | 第25-30页 |
2.3.1 基本研究方法 | 第25-30页 |
2.3.2 完整方法论的优势 | 第30页 |
2.4 空间句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30-33页 |
2.4.1 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2.4.2 发展趋势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空间句法的具体应用 | 第33-49页 |
3.1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3.1.1 概述 | 第33-34页 |
3.1.2 案例研究——泰特不列颠美术馆改扩建 | 第34-37页 |
3.2 在城市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 第37-39页 |
3.2.1 概述 | 第37页 |
3.2.2 案例研究——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改建 | 第37-39页 |
3.3 在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 第39-44页 |
3.3.1 概述 | 第39-40页 |
3.3.2 案例研究——吉达市城市规划 | 第40-44页 |
3.4 在解决城市化问题中的应用 | 第44-49页 |
3.4.1 概述 | 第44-45页 |
3.4.2 案例研究——伦敦大象和城堡街区改造 | 第45-49页 |
第四章 鄞江镇基本概况 | 第49-56页 |
4.1 区位条件 | 第49-50页 |
4.1.1 概述 | 第49-50页 |
4.1.2 区位职能 | 第50页 |
4.2 历史发展沿革 | 第50-51页 |
4.3 自然条件 | 第51-53页 |
4.3.1 地质条件与景观资源 | 第51-52页 |
4.3.2 水系系统 | 第52-53页 |
4.4 人文社会 | 第53-56页 |
4.4.1 文化背景 | 第53页 |
4.4.2 经济发展 | 第53-54页 |
4.4.3 交通网络 | 第54页 |
4.4.4 土地利用 | 第54-56页 |
第五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鄞江镇空间分析 | 第56-78页 |
5.1 分析的意义 | 第56页 |
5.2 空间句法模型构建 | 第56-63页 |
5.2.1 资料与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60页 |
5.2.2 空间句法模型的构建 | 第60-63页 |
5.3 鄞江镇现状街道空间形态的句法分析与解读 | 第63-70页 |
5.3.1 整合度分析 | 第63-66页 |
5.3.2 选择度分析 | 第66-69页 |
5.3.3 空间协同度分析 | 第69-70页 |
5.4 鄞江镇城镇发展启示 | 第70-78页 |
5.4.1 空间发展影响要素 | 第70-72页 |
5.4.2 空间发展特征总结 | 第72-73页 |
5.4.3 发展策略 | 第73-7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8-8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6.1.1 鄞江镇未来发展模式总结 | 第78页 |
6.1.2 中国小城镇未来发展模式总结 | 第78-79页 |
6.2 争议与探讨 | 第79-80页 |
6.2.1 空间句法对城市设计的主要贡献 | 第79页 |
6.2.2 空间句法在城市设计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毕业设计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