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后现代农业研究述评与研究意义 | 第18-25页 |
1.1.1 国外后现代农业研究 | 第18-20页 |
1.1.2 国内后现代农业研究 | 第20-23页 |
1.1.3 文献述评 | 第23-24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2 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5-2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2.3 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 | 第26页 |
1.2.4 创新点 | 第26-27页 |
1.3 内容简介 | 第27-28页 |
第2章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理论反拨与超越 | 第28-52页 |
2.1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概述 | 第28-30页 |
2.1.1 现代主义概述 | 第28-29页 |
2.1.2 后现代主义概述 | 第29-30页 |
2.2 世界整体论对人类主体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30-37页 |
2.2.1 人类主体论的理论要义 | 第30-33页 |
2.2.2 世界整体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33-37页 |
2.3 多元互补论对中心外围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37-44页 |
2.3.1 中心外围论的理论要义 | 第37-40页 |
2.3.2 多元互补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40-44页 |
2.4 厚道科学论对科学至上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44-51页 |
2.4.1 科学至上论的理论要义 | 第44-46页 |
2.4.2 厚道科学论的反拨与超越 | 第46-5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3章 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的积极影响分析 | 第52-119页 |
3.1 推崇人类主体论对农业生产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52-73页 |
3.1.1 主客二分论促进改造农业自然条件 | 第53-61页 |
3.1.2 二元对立论促进改进农业生产工具 | 第61-67页 |
3.1.3 人类中心论促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 | 第67-73页 |
3.2 推崇中心外围论对以城带乡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73-95页 |
3.2.1 绝对理性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第74-81页 |
3.2.2 价值单元论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 第81-88页 |
3.2.3 中心主导论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 | 第88-95页 |
3.3 推崇科学至上论对农业科技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95-117页 |
3.3.1 机械还原论促进工业科技扩散农业领域 | 第96-103页 |
3.3.2 科技万能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升级 | 第103-111页 |
3.3.3 科学中立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 第111-11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4章 现代主义对现代农业的消极影响分析 | 第119-162页 |
4.1 张扬人类主体论引致农业生产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119-133页 |
4.1.1 主客二分论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受损 | 第120-122页 |
4.1.2 二元对立论致使农业资源能源巨耗 | 第122-125页 |
4.1.3 人类中心论致使农业物种系统失衡 | 第125-128页 |
4.1.4 人类主体论对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第128-133页 |
4.2 张扬中心外围论引致以城带乡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133-147页 |
4.2.1 绝对理性论致使城乡二元结构固化 | 第134-137页 |
4.2.2 单元价值论致使传统农村风貌丧失 | 第137-139页 |
4.2.3 中心主导论致使农民行为观念异化 | 第139-142页 |
4.2.4 中心外围论对中国以城带乡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第142-147页 |
4.3 张扬科学至上论引致农业科技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147-161页 |
4.3.1 机械还原论致使传统农耕技术隐退 | 第148-150页 |
4.3.2 科技万能论致使农业科技风险频发 | 第150-153页 |
4.3.3 科学中立论致使农业科技成果滥用 | 第153-156页 |
4.3.4 科学至上论对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消极影响的统计数据分析 | 第156-1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5章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测度分析 | 第162-184页 |
5.1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文献分析 | 第162-167页 |
5.1.1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地域范围 | 第162-164页 |
5.1.2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 第164-165页 |
5.1.3 关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指标赋权 | 第165-166页 |
5.1.4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的文献评述 | 第166-167页 |
5.2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评价指标 | 第167-176页 |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167-168页 |
5.2.2 评价指标的赋权 | 第168-176页 |
5.3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指数测度与结果分析 | 第176-182页 |
5.3.1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指数测度 | 第176-180页 |
5.3.2 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益水平的测度结果分析 | 第180-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82-184页 |
第6章 中国后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84-215页 |
6.1 基于世界整体论的生态农业建设 | 第184-192页 |
6.1.1 世界整体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意义 | 第184-186页 |
6.1.2 基于世界整体论的生态农业建设路径 | 第186-192页 |
6.2 基于多元互补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 第192-204页 |
6.2.1 多元互补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启示意义 | 第192-195页 |
6.2.2 基于多元互补论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 第195-204页 |
6.3 基于厚道科学论的农业科技规制 | 第204-214页 |
6.3.1 厚道科学论对农业科技规制的启示意义 | 第204-206页 |
6.3.2 基于厚道科学论的农业科技规制路径 | 第206-21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14-215页 |
第7章 结语 | 第215-218页 |
7.1 关于本文选题的补充说明 | 第215-216页 |
7.2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216-217页 |
7.3 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217-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3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3-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