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探析

致谢第5-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20-31页
    1.1 研究背景第20-25页
        1.1.1 跨学科活动的兴起第20-21页
        1.1.2 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第21-23页
        1.1.3 高校跨学科研究发展面临的问题第23-24页
        1.1.4 问题的提出第24-25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25页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25-26页
        1.2.3 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6页
    1.3 研究方法第26-28页
    1.4 论文技术路线和结构第28-30页
        1.4.1 论文技术路线第28-29页
        1.4.2 论文结构第29-30页
    1.5 预期创新点第30-31页
2. 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及有关概念第31-59页
    2.1 跨学科研究的可视化分析第31-39页
        2.1.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第31-32页
        2.1.2 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第32-38页
        2.1.3 结论第38-39页
    2.2 跨学科的概念第39-48页
        2.2.1 大学和学科的起源第39-41页
        2.2.2 跨学科的概念和特征第41-47页
        2.2.3 学科与跨学科的关系第47-48页
    2.3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第48-53页
        2.3.1 跨学科研究的理论假设第48-50页
        2.3.2 跨学科研究的概念第50-51页
        2.3.3 跨学科研究的过程第51-53页
    2.4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第53-57页
        2.4.1 高校跨学科组织的主要形式综述第54-56页
        2.4.2 高校跨学科组织形式的新分类第56-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3. 本文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59-77页
    3.1 变化的三角理论第59-65页
        3.1.1 理论概述第59-60页
        3.1.2 变化的节奏第60页
        3.1.3 跨学科研究的“变化的三角理论”第60-64页
        3.1.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建构的理论贡献第64-65页
    3.2 竞争价值框架理论第65-71页
        3.2.1 理论概述第65-67页
        3.2.2 竞值框架与领导角色研究第67-68页
        3.2.3 跨学科研究的管理框架模型第68-70页
        3.2.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贡献第70-71页
    3.3 系统理论第71-76页
        3.3.1 理论概述第71-72页
        3.3.2 系统论的一般解析第72-74页
        3.3.3 跨学科研究的系统观第74-75页
        3.3.4 评述:对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构建的理论贡献第75-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4.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问题解析及要素识别第77-90页
    4.1 跨学科研究者的解析第77-80页
        4.1.1 跨学科研究者的特征第77-78页
        4.1.2 跨学科研究者的能力第78-80页
    4.2 高校跨学科研究动力机制的解析第80-82页
        4.2.1 使命驱动第81页
        4.2.2 利益驱动第81-82页
        4.2.3 兴趣驱动第82页
    4.3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要素的解析第82-88页
        4.3.1 识别方法第82-83页
        4.3.2 识别过程第83-87页
        4.3.3 识别结果及分析第87-88页
    4.4 本章小结第88-90页
5. 美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第90-104页
    5.1 案例的选取第90页
    5.2 麻省理工学院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第90-98页
        5.2.1 以问题为导向,发展跨学科是MIT人的基本价值观第91-92页
        5.2.2 以内部整合为基础,向外延伸的跨学科研究管理构架第92-93页
        5.2.3 以需求为标准,多样化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第93-95页
        5.2.4 以开放为原则,相得益彰的政策安排第95-96页
        5.2.5 以多渠道为特征,可观的外部经费支持第96-97页
        5.2.6 以理念为前提,良好的硬件支撑第97-98页
    5.3 斯坦福大学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案例研究第98-103页
        5.3.1 把跨学科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第98-99页
        5.3.2 独立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和教研结合的跨学科计划第99-100页
        5.3.3 专门的独立研究机构管理部门和管理办法第100-101页
        5.3.4 个性化的跨学科研究人员聘用政策第101-102页
        5.3.5 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支撑第102-103页
    5.4 本章小节第103-104页
6.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模型建构第104-149页
    6.1 变量的定义与测量第104-115页
        6.1.1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战略定位第104-106页
        6.1.2 高校对于学科和跨学科关系的界定第106-108页
        6.1.3 高校管理跨学科研究的机构设置及权责配置第108-109页
        6.1.4 高校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第109-111页
        6.1.5 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设计第111-113页
        6.1.6 高校对于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支撑条件第113-115页
    6.2 初始概念模型及研究假设第115-118页
        6.2.1 初始概念模型第115-116页
        6.2.2 研究假设第116-118页
    6.3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第118-121页
        6.3.1 问卷设计第118-119页
        6.3.2 数据收集第119-120页
        6.3.3 分析方法第120-121页
    6.4 描述性统计第121-127页
        6.4.1 样本基本信息第121-124页
        6.4.2 高校开展跨学科研究主要障碍的描述性统计第124-127页
        6.4.3 高校跨学科研究绩效的描述性统计第127页
    6.5 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27-135页
        6.5.1 变量的信度分析第127-131页
        6.5.2 变量的效度检验-因子分析第131-135页
    6.6 模型构建的回归分析第135-144页
        6.6.1 多元线性回归基本问题检验第136-138页
        6.6.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138-141页
        6.6.3 实证结果与讨论第141-144页
    6.7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建构逻辑第144-147页
        6.7.1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界定第144页
        6.7.2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的建构逻辑第144-147页
    6.8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7. 高校跨学科研究管理体制变革的策略建议第149-154页
    7.1 将发展跨学科纳入学校战略,让领导重视制度化第149页
    7.2 系统安排跨学科研究的制度设计,使制度合力最大化第149-150页
    7.3 灵活选择跨学科研究的组织形式,允许平台多样化第150-151页
    7.4 转变思路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支持,使支撑服务个性化第151-152页
    7.5 逐步调整现有管理框架和权利配置,让职能建制合理化第152页
    7.6 推进学科和跨学科的相互认知,使跨学科研究常态化第152-153页
    7.7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54-158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4-156页
    8.2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56-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87页
附录Ⅰ:访谈提纲第187-188页
附录Ⅱ:调查问卷第188-192页
作者简介第192页

论文共1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语音情感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经营者集中行为救济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