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声学论文

特大型高铁车站候车厅声环境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6页
    1.1 本文研究背景第13-20页
        1.1.1 课题来源第13页
        1.1.2 现实背景第13-14页
        1.1.3 理论背景第14-16页
        1.1.4 候车厅的声环境要求第16页
        1.1.5 问题的引出第16-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24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论文研究路线及论文结构第24-26页
        1.3.1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24页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第24-26页
第二章 候车厅声环境主观调查及结果分析第26-53页
    2.1 旅客主观问卷调查第26-39页
        2.1.1 旅客调查概况第26-29页
        2.1.2 旅客主观评价结果第29-39页
            2.1.2.1 候车厅间的语义细分问题评价比较第29-33页
            2.1.2.2 总体评价与其他评价问题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2.1.2.3 基于统计因素的均值分析第34-36页
            2.1.2.4 干扰噪声源选择(Q7)第36页
            2.1.2.5 回声感觉判断(Q8)第36-37页
            2.1.2.6 视觉信息替代部分公共广播播音信息的选择(Q9)第37-38页
            2.1.2.7 理想声环境选择(Q10)第38-39页
    2.2 旅客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对应关系第39-47页
        2.2.1 环境声级测量第39-42页
            2.2.1.1 测量方案第39-40页
            2.2.1.2 测量结果第40-42页
        2.2.2 旅客的主观评价得分与声级测量结果的关系第42-47页
            2.2.2.1 候车厅安静程度的评价第42-45页
            2.2.2.2 公共广播响度评价第45页
            2.2.2.3 公共广播清晰度评价第45-46页
            2.2.2.4 候车厅声舒适度、声满意度评价第46-47页
    2.3 工作人员主观问卷调查第47-50页
        2.3.1 工作人员调查概况第47页
        2.3.2 工作人员主观评价结果(SHHQ)第47-50页
            2.3.2.1 语义细分问题评价结果第47-48页
            2.3.2.2 干扰噪声源选择(Q7)第48-49页
            2.3.2.3 回声感觉判断(Q8)第49页
            2.3.2.4 背景音乐对交流的影响(Q9)第49页
            2.3.2.5 理想声环境选择(Q10)第49-50页
    2.4 建设方、管理方及相关专家访谈第50-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三章 单一无指向性声源激励下的候车厅声场特性第53-91页
    3.1 室内声场参数第53-55页
    3.2 候车厅室内声场参数的获得方法第55-58页
        3.2.1 现场测量第55-56页
        3.2.2 计算机仿真第56-58页
    3.3 候车厅声场参数的现场测量结果第58-62页
        3.3.1 GZN候车厅声场参数的现场测量第58-60页
        3.3.2 SHHQ候车厅声场参数的现场测量第60-62页
    3.4 候车厅声场建筑声学特性的计算机仿真分析第62-74页
        3.4.1 候车厅的空间布局和体型体量第62-65页
            3.4.1.1 坐席区布局模式第62-63页
            3.4.1.2 体型体量第63-64页
            3.4.1.3 本文研究的典型候车厅第64-65页
        3.4.2 候车厅声场计算机仿真的可靠性验证第65-69页
            3.4.2.1 SHHQ候车厅的三维计算机仿真模型第65-66页
            3.4.2.2 声场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第66-69页
        3.4.3 候车厅声场建筑声学特性的计算机仿真方案第69-74页
            3.4.3.1 不同建筑声学处理下的声场仿真第70-72页
            3.4.3.2 不同空间高度下的声场仿真第72-74页
    3.5 单一无指向性声源激励下的候车厅声场特性第74-90页
        3.5.1 随距离的声衰减第74-76页
        3.5.2 混响特性第76-81页
        3.5.3 清晰度第81-85页
        3.5.4 建筑声学处理对声场参数的影响分析第85-88页
        3.5.5 空间高度变化对声场参数的影响分析第88-90页
    3.6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四章 扩声系统多声源激励下的候车厅声场特性第91-107页
    4.1 现场测量第91-92页
    4.2 扩声系统声场特性的计算机仿真第92-94页
    4.3 扩声系统多声源激励下的声场特性第94-99页
        4.3.1 声场不均匀度第95页
        4.3.2 混响特性第95-97页
        4.3.3 清晰度第97-99页
        4.3.4 不同扬声器布置方式对声场参数的影响分析第99页
    4.4 单声源与多声源激励下的声场特性比较第99-106页
    4.5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候车厅汉语语言清晰度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第107-122页
    5.1 候车厅汉语语言清晰度主观听音评价试验方案第107-108页
        5.1.1 听音材料及听音人第107-108页
        5.1.2 试验内容第108页
    5.2 现场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第108页
    5.3 运用可听化技术的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第108-110页
    5.4 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结果第110-112页
    5.5 清晰度指标与主观听音评价得分之间的关系第112-116页
        5.5.1 基于声能比的语言清晰度客观指标与候车厅的语言清晰度第112-113页
        5.5.2 语言传输指数STI(STIPA)与候车厅的语言清晰度第113-115页
        5.5.3 候车厅语言清晰度客观指标推荐值讨论第115-116页
    5.6 候车厅的混响时间与主观听音得分之间的关系第116-119页
    5.7 信噪比、听音材料对候车厅语言清晰度的影响第119-121页
    5.8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结论与展望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1页
附录第131-13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附件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中心用泵驱动两相冷却回路换热特性研究
下一篇:防屈曲支撑内芯屈曲机理及整体稳定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