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1-12页 |
1.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2 项目依托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2-26页 |
1.2.1 陆内构造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2 冲断构造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3 龙门山冲断构造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4-26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2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27-29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9-30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30-31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31-43页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1-32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32-35页 |
2.2.1 基底 | 第32页 |
2.2.2 沉积层 | 第32-35页 |
2.3 构造演化简史 | 第35页 |
2.4 构造单元划分 | 第35-36页 |
2.5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 | 第36-43页 |
2.5.1 龙门山南段深部结构特征 | 第38页 |
2.5.2 龙门山中段深部结构特征 | 第38-41页 |
2.5.3 龙门山北段深部结构特征 | 第41页 |
2.5.4 小结 | 第41-43页 |
3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构造-地层层序 | 第43-54页 |
3.1 不整合面 | 第43-48页 |
3.2 地震层序 | 第48-49页 |
3.3 年代地层格架 | 第49-53页 |
3.4 构造-地层层序 | 第53-54页 |
4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构造热年代学 | 第54-74页 |
4.1 磷灰石裂变径迹及热史模拟方法简介 | 第54-57页 |
4.2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及热史模拟 | 第57-68页 |
4.2.1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和径迹长度 | 第57-62页 |
4.2.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史模拟 | 第62-68页 |
4.3 讨论:盆-山结合带构造隆升剥露期次与迁移规律 | 第68-72页 |
4.3.1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倾向上的隆升剥露期次与迁移规律 | 第68-70页 |
4.3.2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走向上的隆升剥露期次与迁移规律 | 第70-72页 |
4.4 小结 | 第72-74页 |
5 龙门山南段-川西南坳陷过渡关系与构造模型 | 第74-94页 |
5.1 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 第76-87页 |
5.1.1 宝兴-南溪剖面 | 第76-85页 |
5.1.2 芦山-乐山剖面 | 第85-87页 |
5.2 盆-山结合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模型 | 第87-93页 |
5.2.1 芦山-莲花山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87-91页 |
5.2.2 芦山-莲花山构造运动学模型 | 第91-93页 |
5.3 小结 | 第93-94页 |
6 龙门山中段-川西坳陷过渡关系与构造模型 | 第94-119页 |
6.1 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 第95-108页 |
6.1.1 阿坝-中江剖面 | 第95-101页 |
6.1.2 大宝山-万年场剖面 | 第101-103页 |
6.1.3 映秀-郫县剖面 | 第103-108页 |
6.2 盆-山结合带构造几何学、运动学模型 | 第108-118页 |
6.2.1 彭县隐伏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 | 第109-116页 |
6.2.2 彭县隐伏构造带三维构造模型 | 第116-118页 |
6.3 小结 | 第118-119页 |
7 龙门山北段-川西北坳陷过渡关系与构造模型 | 第119-131页 |
7.1 区域地质结构特征 | 第121-126页 |
7.1.1 高庄坝-马角坝剖面 | 第121-125页 |
7.1.2 窝前-天井山剖面 | 第125-126页 |
7.2 讨论:青川地震同震断层与发震构造模型 | 第126-129页 |
7.3 小结 | 第129-131页 |
8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地质结构的成因机制 | 第131-147页 |
8.1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构造格局的形成 | 第131-135页 |
8.1.1 中三叠世之前的构造-沉积背景 | 第131-132页 |
8.1.2 中三叠世以来的构造格局演化 | 第132-135页 |
8.2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带差异构造变形及成因探讨 | 第135-142页 |
8.3 龙门山隆升机制的探讨 | 第142-146页 |
8.4 小结 | 第146-147页 |
9 认识与结论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7页 |
附录 | 第167-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