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我国企业协议控制模式架构及运用协议控制模式的原因 | 第16-27页 |
第一节 我国企业协议控制模式架构 | 第16-21页 |
一、协议控制模式中的控制性协议 | 第17-18页 |
(一) 独家技术服务协议 | 第17页 |
(二) 资产运营控制协议 | 第17-18页 |
(三) 表决权委托协议 | 第18页 |
二、协议控制模式中的资本性协议 | 第18-19页 |
(一) 股权质押协议 | 第18页 |
(二) 独家购买权协议 | 第18-19页 |
(三) 借款协议 | 第19页 |
三、协议控制模式的搭建运营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协议控制模式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一、我国企业境内上市融资困难 | 第21-22页 |
二、我国企业境外融资困难 | 第22-27页 |
(一) 对外资准入监管严格 | 第23-24页 |
(二) 对外资并购监管严格 | 第24-25页 |
(三) 对返程投资监管严格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协议控制模式运行的利弊分析 | 第27-34页 |
第一节 协议控制模式运行中的风险 | 第27-31页 |
一、现有政策的不明确易导致合法性风险 | 第27-29页 |
二、企业行为的不确定将造成控制性风险 | 第29-30页 |
三、模式结构的特殊性会产生信息披露风险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协议控制模式运行的优势 | 第31-34页 |
一、有利于外资进入我国部分行业 | 第31-32页 |
二、有利于我国企业实现间接境外上市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协议控制模式法律监管建议 | 第34-47页 |
第一节 颁布高位阶法律法规、统一协议控制模式界定 | 第34-37页 |
一、统一“协议控制”的具体内容 | 第35-36页 |
二、明确“协议控制”的适用范围 | 第36-37页 |
三、统一“协议控制”的监管口径 | 第37页 |
第二节 明确法律监管部门、避免责任不明的多头监管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增加安全审查内容、完善安全审查程序 | 第39-42页 |
一、增加对协议控制模式的安全审查内容 | 第40-41页 |
二、完善对协议控制模式的安全审查程序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国际合作监管机制 | 第42-47页 |
一、完善对协议控制模式的信息披露备案制度 | 第43-44页 |
二、充分发挥软法的规范作用 | 第44-45页 |
三、加强国际间对协议控制模式的合作监管机制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