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生物学论文

桦褐孔菌中多糖及其复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植物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的研究进展第10-22页
    1.1 多糖提取前原料的预处理方法第10页
    1.2 多糖的提取方法第10-12页
        1.2.1 溶剂提取法第10-11页
        1.2.2 酶提取法第11页
        1.2.3 仪器辅助提取法第11-12页
    1.3 多糖的分离方法第12-13页
        1.3.1 分级沉淀法第12页
        1.3.2 柱色谱分离法第12-13页
        1.3.3 其它分离方法第13页
    1.4 多糖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第13-14页
        1.4.1 多糖的一级结构第13页
        1.4.2 多糖的高级结构第13-14页
    1.5 多糖结构的修饰第14-15页
        1.5.1 基团衍生化修饰第14页
        1.5.2 金属络合修饰第14-15页
        1.5.3 其它修饰方法第15页
    1.6 多糖的生物活性第15-17页
        1.6.1 降血糖作用第15-16页
        1.6.2 抗氧化作用第16页
        1.6.3 抗肿瘤活性第16-17页
        1.6.4 抗病毒活性第17页
        1.6.5 多糖的其它活性第17页
    1.7 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7.1 多糖类第18-19页
        1.7.2 多酚类化合物第19页
        1.7.3 甾体类第19-20页
        1.7.4 其它类成分第20页
    1.8 课题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超微粉碎对桦褐孔菌及其有效成分理化特性的影响第22-3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2.2.1 实验材料第22页
        2.2.2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2.3 实验仪器第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26页
        2.3.1 桦褐孔菌粉末粒径分布的测定第23-24页
        2.3.2 桦褐孔菌粉末松密度的测定第24页
        2.3.3 桦褐孔菌粉末休止角及滑动角的测定第24页
        2.3.4 桦褐孔菌粉末水化性能及持油力的测定第24-25页
        2.3.5 桦褐孔菌粉末的形态观察第25页
        2.3.6 桦褐孔菌粉末多糖、多酚、三萜得率的测定第25页
        2.3.7 桦褐孔菌粉末多糖、多酚、三萜抗氧化性的测定第25-26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2页
        2.4.1 桦褐孔菌粉末粒径分布第26-27页
        2.4.2 桦褐孔菌粉末松密度、休止角及滑动角第27页
        2.4.3 桦褐孔菌粉末水化性能及持油力第27-28页
        2.4.4 桦褐孔菌粉末形态观察第28-29页
        2.4.5 桦褐孔菌粉末多糖、多酚、三萜提取物的得率第29页
        2.4.6 桦褐孔菌粉末多糖、多酚、三萜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第29-32页
第三章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第32-45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2-33页
        3.2.1 实验材料第32页
        3.2.2 实验试剂第32-33页
        3.2.3 实验仪器第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5页
        3.3.1 桦褐孔菌多糖的制备第33页
        3.3.2 实验动物及饲料第33页
        3.3.3 糖尿病小鼠模型的建立和分组第33-34页
        3.3.4 小鼠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第34页
        3.3.5 小鼠血压值测定第34页
        3.3.6 小鼠生化指标的检测第34-35页
    3.4 结果与分析第35-45页
        3.4.1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摄食摄水量的影响第35页
        3.4.2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的影响第35-36页
        3.4.3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第36-37页
        3.4.4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压的影响第37-38页
        3.4.5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组织器官的影响第38-39页
        3.4.6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血清中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第39-41页
        3.4.7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氧化毒性的影响第41-42页
        3.4.8 桦褐孔菌多糖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小鼠组织病理学观察第42-45页
第四章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第45-57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5-46页
        4.2.1 实验材料第45页
        4.2.2 实验试剂第45-46页
        4.2.3 实验仪器第46页
    4.3 实验方法第46-49页
        4.3.1 桦褐孔菌多糖的制备第46页
        4.3.2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制备第46页
        4.3.3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铁离子鉴别反应第46页
        4.3.4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含铁量测定第46-47页
        4.3.5 桦褐孔菌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物理性质比较第47-48页
        4.3.6 桦褐孔菌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结构比较第48页
        4.3.7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体外溶出度的测定第48页
        4.3.8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第48-49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9-57页
        4.4.1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制备条件第49-50页
        4.4.2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铁离子鉴别反应第50页
        4.4.3 桦褐孔菌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物理性质第50-52页
        4.4.4 桦褐孔菌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结构分析第52-55页
        4.4.5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体外溶出度第55页
        4.4.6 桦褐孔菌多糖铁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
下一篇:间歇经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