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本死刑改革的法哲学基础探讨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关于沈家本死刑改革的措施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沈家本死刑思想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沈家本死刑思想形成原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的重点 | 第14页 |
1.3.2 研究的难点 | 第14页 |
1.3.3 解决方案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沈家本死刑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6-20页 |
2.1 传统的中学教育 | 第16-17页 |
2.1.1 继承严谨求实的家学传统 | 第16-17页 |
2.1.2 初涉西方文化 | 第17页 |
2.1.3 晚清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 | 第17页 |
2.2 新式的西学接触 | 第17-20页 |
2.2.1 在战火中辗转 | 第18页 |
2.2.2 认清制度之弊 | 第18-19页 |
2.2.3 坚定修律救国思想 | 第19-20页 |
第3章 沈家本的死刑改革措施 | 第20-28页 |
3.1 受命修律并改重为轻 | 第20-23页 |
3.1.1 废除酷刑 | 第20-21页 |
3.1.2 废除虚拟死罪 | 第21页 |
3.1.3 文明行刑 | 第21-22页 |
3.1.4 《大清现行刑律》颁布 | 第22-23页 |
3.2 以邻为师而构筑新法 | 第23-26页 |
3.2.1 酌减死罪 | 第23-24页 |
3.2.2 死刑唯一 | 第24-26页 |
3.2.3 废除比附 | 第26页 |
3.3 小结 | 第26-28页 |
第4章 沈家本人的本质观下的人道主义刑罚观 | 第28-38页 |
4.1 中学传统对人的理解 | 第28-30页 |
4.2 近代西方对人的理解 | 第30-32页 |
4.3 沈家本对人的理解 | 第32-33页 |
4.4 沈家本的人道主义刑罚观 | 第33-38页 |
4.4.1 对重典治国思想的批判 | 第34-36页 |
4.4.2 对轻缓化刑罚的提倡 | 第36-38页 |
第5章 沈家本生死观下的死刑有限思想 | 第38-47页 |
5.1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 | 第38-40页 |
5.2 近代西方生死观 | 第40-42页 |
5.3 沈家本的生死观 | 第42-44页 |
5.4 沈家本关于死刑有限的思想 | 第44-47页 |
5.4.1 死刑调整对象有限 | 第44-45页 |
5.4.2 死刑公开执行效果有限 | 第45-47页 |
第6章 沈家本刑罚本质观下的死刑废除思想 | 第47-54页 |
6.1 中国传统的刑罚本质观 | 第47-48页 |
6.2 近代西方的刑罚本质论 | 第48-50页 |
6.3 沈家本对刑罚本质的认识 | 第50-51页 |
6.4 沈家本折衷的死刑废除论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