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制度意义 | 第9-10页 |
1.2.3 实践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3 文献评价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工伤 | 第17页 |
2.1.2 农民工 | 第17页 |
2.1.3 工伤农民工维权 | 第17-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2.2 社会保险制度 | 第18-19页 |
2.2.3 无过失补偿原则 | 第19-20页 |
3 工伤农民工维权难的问题 | 第20-26页 |
3.1 工伤保险参保不足 | 第20-21页 |
3.2 认定工伤存在困难 | 第21-23页 |
3.2.1 劳动关系缺乏依据 | 第21-22页 |
3.2.2 保留证据意识不足 | 第22-23页 |
3.3 维权时间成本较高 | 第23-24页 |
3.4 实际赔偿与应得赔偿相去甚远 | 第24页 |
3.5 工伤直接导致劳动关系解除 | 第24-26页 |
4 工伤农民工维权难的成因 | 第26-32页 |
4.1 法律层面存在不健全和不完善 | 第26-28页 |
4.1.1 工伤保险专门性法规缺位且效力等级较低 | 第26页 |
4.1.2 工伤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在实施时面临困难 | 第26页 |
4.1.3 工伤维权的法律程序在设置上极为不合理 | 第26-27页 |
4.1.4 最高院的部分审理工伤案件的规定难以操作 | 第27-28页 |
4.2 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存在局限性 | 第28-29页 |
4.2.1 工伤认定方面 | 第28页 |
4.2.2 依法行政方面 | 第28-29页 |
4.2.3 执政观念方面 | 第29页 |
4.3 用人单位缺乏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 | 第29-30页 |
4.3.1 用人单位缺乏法律意识 | 第29-30页 |
4.3.2 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 | 第30页 |
4.4 农民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 第30-32页 |
4.4.1 农民工缺乏自我维权意识 | 第30-31页 |
4.4.2 农民工缺乏自我劳动保护 | 第31-32页 |
5 解决工伤农民工维权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32-39页 |
5.1 法律层面 | 第32-33页 |
5.1.1 完善工伤保险的法律体系 | 第32页 |
5.1.2 改善工伤维权的法律程序 | 第32-33页 |
5.1.3 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 | 第33页 |
5.2 政府层面 | 第33-37页 |
5.2.1 转变执政理念、加大执法力度 | 第33-34页 |
5.2.2 扩大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 | 第34页 |
5.2.3 建立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机制 | 第34-35页 |
5.2.4 建立灵活适用的工伤保险政策 | 第35-36页 |
5.2.5 加强工伤保险工作的执行监管 | 第36页 |
5.2.6 借助第三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 | 第36-37页 |
5.2.7 引导用工市场的规范有序运行 | 第37页 |
5.3 企业层面 | 第37-38页 |
5.3.1 树立法律观念、诚信经营 | 第37页 |
5.3.2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 | 第37-38页 |
5.4 农民工层面 | 第38-39页 |
5.4.1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 第38页 |
5.4.2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