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陶瓷、漆器论文

当代“刻瓷”之美研究--“刻瓷”工艺概述及其发展探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5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刻瓷”工艺的基本概述第14-28页
    2.1 “刻瓷”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兴衰第14-16页
    2.2 “刻瓷”工艺的基本流程与方法第16-20页
        2.2.1 “刻瓷”的工具第16-18页
        2.2.2 “刻瓷”的基本刀法第18-19页
        2.2.3 “刻瓷”的步骤第19-20页
    2.3 “刻瓷”作品常见题材第20-23页
        2.3.1 山水第20-21页
        2.3.2 花鸟第21页
        2.3.3 动物第21-22页
        2.3.4 人物第22页
        2.3.5 肖像第22-23页
        2.3.6 书法第23页
    2.4 “刻瓷”工艺地域体系第23-26页
        2.4.1 京派刻瓷第23-24页
        2.4.2 海派刻瓷第24-25页
        2.4.3 扬州刻瓷第25-26页
        2.4.4 山东刻瓷第26页
    2.5 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刻瓷”作品的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第28-36页
    3.1 “刻瓷”作品的艺术风格第28-31页
        3.1.1 中国书画艺术风格第28-29页
        3.1.2 素描、油画艺术风格第29-30页
        3.1.3 现代刻瓷与其他陶瓷工艺相结合第30-31页
    3.2 “刻瓷”作品的美感体现第31-34页
        3.2.1 构图之美第32页
        3.2.2 色彩之美第32页
        3.2.3 肌理之美第32-33页
        3.2.4 残缺之美第33页
        3.2.5 意境之美第33-34页
    3.3 “刻瓷”作品的文化内涵第34-35页
    3.4 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当代“刻瓷”工艺发展现状调查第36-46页
    4.1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群众对“刻瓷”的认知情况第36-40页
        4.1.1 设置调查问卷第36页
        4.1.2 分析调查数据第36-39页
        4.1.3 得出调查结论第39-40页
    4.2 以山东淄博刻瓷为例分析当代“刻瓷”发展现状第40-42页
        4.2.1 艺人从业现状分析第40-41页
        4.2.2 市场发展现状分析第41-42页
    4.3 “刻瓷”工艺发展的制约第42-45页
        4.3.1 从业人员有诸多困境第42-43页
        4.3.2 创作题材相对陈旧,“工艺意味”明显第43-44页
        4.3.3 市场竞争无序,缺乏规范第44页
        4.3.4 “刻瓷”本身的局限性第44-45页
    4.4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刻瓷”工艺发展策略与展望第46-53页
    5.1 “刻瓷”发展策略探讨第46-50页
        5.1.1 正确面对“刻瓷”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第46-47页
        5.1.2 扬长避短,推陈出新第47-48页
        5.1.3 鼓励“刻瓷”进入高校课堂,培养新生人才第48-49页
        5.1.4 “刻瓷”艺术品市场优化策略第49-50页
    5.2 “刻瓷”发展展望第50-52页
        5.2.1 全球化发展趋势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50-51页
        5.2.2 非物质文化中民族情感元素的表达第51-52页
    5.3 小结第52-53页
第六章 “刻瓷”工艺设计实践与创作第53-63页
    6.1 创作定位第53-54页
        6.1.1 创意与器形的选择第53-54页
        6.1.2 主题选择与情感表达第54页
    6.2 实践创作方案一第54-58页
        6.2.1 创作思路第54页
        6.2.2 创作过程第54-57页
        6.2.3 最终效果图第57-58页
        6.2.4 实践感想第58页
    6.3 实践创作方案二第58-62页
        6.3.1 创作思路第58页
        6.3.2 创作过程第58-62页
        6.3.3 实践感想第62页
    6.4 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附录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71页
附表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颜文樑油画艺术中的“民族化”特点
下一篇:岭南民俗节庆主题插画设计研究--以“波罗诞庙会”的插画创作研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