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化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市场化背景下的个人征信机构概述 | 第10-23页 |
(一) 个人征信市场化的背景 | 第10-20页 |
1. 个人征信市场化现状 | 第10-12页 |
2. 个人征信市场化的法制内涵 | 第12-17页 |
3. 个人征信主体市场化路径和市场要素的丰富 | 第17-20页 |
(二) 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 | 第20-23页 |
1. 市场与个人征信机构的关系 | 第20-21页 |
2. 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法制内涵 | 第21-23页 |
3. 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的组织形态 | 第23页 |
二、个人征信机构的市场准入 | 第23-32页 |
(一)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模式的确立 | 第23-29页 |
1. 域外征信市场的三种设立模式 | 第23-26页 |
2. 我国个人征信机构模式的选择 | 第26-29页 |
(二)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的标准 | 第29-32页 |
1. 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的实质性条件 | 第29-31页 |
2. 个人征信机构设立程序性要求 | 第31-32页 |
三、个人征信机构的业务规则 | 第32-40页 |
(一) 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收集关系 | 第32-36页 |
1. 个人征信机构现有信息收集的缺陷分析 | 第32-33页 |
2. 个人征信机构收集信用的公开性要求 | 第33-34页 |
3. 信用信息公开的限制 | 第34-36页 |
(二) 个人征信机构信用信息处理和存储关系 | 第36-38页 |
1. 个人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处理关系 | 第36-37页 |
2. 个人征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存储关系 | 第37-38页 |
(三) 个人征信机构信用信息的使用关系 | 第38-40页 |
1. 个人使用信用报告对自身行为的校正 | 第38页 |
2. 他人使用信用报告的否决权机制 | 第38-40页 |
四、个人征信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 | 第40-44页 |
(一)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法制化的必要性 | 第40-41页 |
1. 自由的市场竞争需要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 第40页 |
2. 个人征信机构的市场退出需要法律的保障 | 第40-41页 |
(二)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的既有法律规定 | 第41-43页 |
1. 现有法律规定的梳理 | 第41-42页 |
2. 对既有法律规定的评析 | 第42-43页 |
(三)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应有的制度内容 | 第43-44页 |
1. 个人征信机构的公司治理制度 | 第43页 |
2.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的数据保护制度 | 第43-44页 |
3. 个人征信机构市场退出的利益相关者保护制度 | 第44页 |
五、市场化背景下个人征信机构监管原则的重定 | 第44-51页 |
(一) 非市场化的监管应对市场化的缺位与局限 | 第46-47页 |
1. 法律供给的缺位 | 第46页 |
2. 监管主体的缺位 | 第46-47页 |
3. 监管理念的局限 | 第47页 |
(二) 市场化背景下个人征信机构监管理念的更新 | 第47-49页 |
1. 依个人征信机构特征实施监管 | 第47-48页 |
2. 对个人征信机构的行为监管 | 第48-49页 |
(三) 市场化背景下个人征信机构监管原则的确立 | 第49-51页 |
1. 依法合规原则 | 第49页 |
2. 适度监管原则 | 第49页 |
3. 权责统一的原则 | 第49页 |
4. 权益保护原则 | 第49页 |
5. 全面覆盖原则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