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与岩层移动论文--巷道压力论文

深井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对下伏巷道稳定性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5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第15-16页
    1.6 理论和应用方面的意义第16-18页
2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底板应力演化特征第18-38页
    2.1 相似模拟实验原理第18页
    2.2 工程地质条件第18-20页
    2.3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模型设计第20-23页
    2.4 模型各煤层开采过程分析第23-27页
    2.5 不同煤层开采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第27-36页
        2.5.1 首采(8煤层)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第27-30页
        2.5.2 二次(7煤层)开采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第30-33页
        2.5.3 三次(6煤层)开采底板应力分布规律第33-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3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底板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第38-54页
    3.1 数值模拟方法与方案第38-40页
    3.2. 距6煤层工作面后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第40-45页
        3.2.1 距6煤层工作面后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第40-42页
        3.2.2 距6煤层工作面后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位移场分布第42-44页
        3.2.3 距6煤层工作面后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破坏场分布第44-45页
    3.3 距6煤层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4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第45-53页
        3.3.1 距6煤层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场分布第45-49页
        3.3.2 距6煤层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位移场分布第49-51页
        3.3.3 距6煤层工作面前方不同距离4煤层巷道围岩破坏场分布第51-53页
    3.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下底板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第54-66页
    4.1 巷道掘进及支护特点第54页
    4.2 4煤层巷道掘进时空特征分析第54-55页
    4.3 采动巷道围岩控制方法第55-57页
    4.4 4煤层回风平巷支护方案设计第57-59页
    4.5 底板巷道支护效果数值分析第59-63页
        4.5.1 掘进期间巷道垂直应力特征第59-60页
        4.5.2 掘进期间巷道垂直位移特征第60-62页
        4.5.3 掘进期间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第62-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6页
5 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效果实测第66-76页
    5.1 矿压监测目的及内容第66-67页
    5.2 巷道观测结果分析第67-74页
        5.2.1 回风平巷表面位移变化特征第67-70页
        5.2.2 回风平巷锚杆受力分析第70-72页
        5.2.3 回风平巷顶板离层分析第72-74页
    5.3 本章小结第74-7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6.1 主要的结论第76页
    6.2 存在的问题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2页
致谢第82-83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表动态移动与变形规律研究--以青东煤矿726工作面为例
下一篇:基于天然聚合物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