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神”传播现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0.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0.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0.3.2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0.4 高校“女神”概念及范围界定 | 第14-17页 |
0.4.1 高校“女神”概念 | 第15-16页 |
0.4.2 高校“女神”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第1章 高校“女神”传播现象的主体和内容 | 第17-25页 |
1.1 高校“女神”样本说明 | 第17-18页 |
1.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第18-25页 |
1.2.1 传播者分析 | 第18-22页 |
1.2.2 传播内容分析 | 第22-25页 |
第2章 高校“女神”传播原因 | 第25-34页 |
2.1 寻求经济利益 | 第25-29页 |
2.1.1 吸引受众,增加媒体广告收入 | 第25-26页 |
2.1.2 提高高校名气,吸引更多生源 | 第26-27页 |
2.1.3 商家广告营销,吸引顾客 | 第27-28页 |
2.1.4“女神”提高名气,赚钱吸金 | 第28-29页 |
2.2 群体认同心理 | 第29-31页 |
2.2.1 群体和群体认同的概念 | 第29-30页 |
2.2.2 高校“女神”相关群体的群体认同 | 第30-31页 |
2.3 泛娱乐化的狂欢文化 | 第31-34页 |
2.3.1 价值观重构,全民娱乐化 | 第32-33页 |
2.3.2 新媒体下的集体狂欢 | 第33-34页 |
第3章 高校“女神”传播模式 | 第34-40页 |
3.1 产用结合的循环联动方式 | 第34-36页 |
3.1.1 群体成为产用者 | 第34-35页 |
3.1.2 互动感十足的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 | 第35-36页 |
3.2 集体行动推波助澜 | 第36-40页 |
3.2.1 集体行动的概念 | 第36-37页 |
3.2.2 高校“女神”传播中集体行动的特征 | 第37-40页 |
第4章 高校“女神”传播现象的应对之道 | 第40-46页 |
4.1 媒体回归理性 | 第40-42页 |
4.1.1 媒体与娱乐保持距离 | 第41页 |
4.1.2 媒体承担舆论导向责任 | 第41-42页 |
4.2 明确身份定位 | 第42-43页 |
4.2.1 学生和教师需重新审视自我 | 第42-43页 |
4.2.2 高校应坚守大学精神 | 第43页 |
4.3. 重视群体作用 | 第43-46页 |
4.3.1 抵抗泛娱乐化 | 第44页 |
4.3.2 打造新型群体文化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附录:高校“女神”传播现象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