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页 |
1.2 室内空气污染源及危害 | 第15-18页 |
1.3 室内空气净化 | 第18-20页 |
1.3.1 光催化技术 | 第19页 |
1.3.2 活性炭吸附技术 | 第19页 |
1.3.3 空气负离子技术 | 第19页 |
1.3.4 植物净化技术 | 第19-20页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1 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2 南方红豆杉净化室内空气环境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第2章 南方红豆杉离体枝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 第25-2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5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2.2.1 索氏提取 | 第25-26页 |
2.2.2 GC-MS检测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2.3.1 GC-MS检测结果 | 第26-28页 |
2.3.2 南方红豆杉挥发有益气体的物质基础 | 第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5种苯系物检测方法体系的建立 | 第29-36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29-30页 |
3.1.1 试验仪器 | 第29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29-30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1 气相色谱条件 | 第30页 |
3.2.2 CS_2纯化 | 第30页 |
3.2.3 标准曲线测定 | 第30页 |
3.2.4 精密度 | 第30页 |
3.2.5 检出限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CS_2纯化结果 | 第31页 |
3.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1-33页 |
3.3.3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3页 |
3.3.4 精密度试验 | 第33-34页 |
3.3.5 检出限试验 | 第34页 |
3.3.6 稳定性试验 | 第34-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南方红豆杉吸收苯系物能力的研究 | 第36-47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36-37页 |
4.1.1 试验模拟空间的建立 | 第36页 |
4.1.2 试验仪器 | 第36页 |
4.1.3 试验材料 | 第36-37页 |
4.1.4 试验试剂 | 第3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1 试验原理 | 第37页 |
4.2.2 样品采集 | 第37页 |
4.2.3 样品解吸 | 第37-38页 |
4.2.4 样品检测 | 第38页 |
4.2.5 空间密闭性试验 | 第38页 |
4.2.6 南方红豆杉吸污能力测试 | 第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4.3.1 模拟空间密闭性试验 | 第38-39页 |
4.3.2 南方红豆杉对不同浓度苯的吸收 | 第39-41页 |
4.3.3 南方红豆杉对不同浓度乙苯的吸收 | 第41-43页 |
4.3.4 南方红豆杉对不同浓度间二甲苯的吸收 | 第43-44页 |
4.3.5 南方红豆杉对三种苯系物吸收作用的比较 | 第44-45页 |
4.4 小结 | 第45-47页 |
第5章 南方红豆杉在苯系物胁迫下的抗逆性生理变化 | 第47-57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5.1.1 试验仪器 | 第47页 |
5.1.2 试验试剂 | 第47页 |
5.1.3 试验材料 | 第47-48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5.2.1 外观形态观察 | 第48页 |
5.2.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48页 |
5.2.3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第48-49页 |
5.2.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5.3.1 外观形态受损伤特征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5.3.2 苯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叶片组织的生理变化 | 第50-52页 |
5.3.3 乙苯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叶片组织的生理变化 | 第52-53页 |
5.3.4 间二甲苯胁迫下南方红豆杉叶片组织的生理变化 | 第53-55页 |
5.3.5 三种苯系物胁迫下植物叶片组织生理学变化 | 第55页 |
5.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6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1.1 南方红豆杉离体枝叶挥发性成分 | 第57页 |
6.1.2 南方红豆杉对苯系物的吸收能力 | 第57页 |
6.1.3 苯系物胁迫下南方红豆杉的生理反应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8页 |
6.4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