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感觉障碍的膝骨性关节炎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23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5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15页 |
1.1.3 主要设备 | 第15-1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1.2.1 动物分组 | 第16页 |
1.2.2 动物模型制作 | 第16-17页 |
1.3 观察项目 | 第17-22页 |
1.3.1 行为学观察 | 第17-18页 |
1.3.2 电生理检测 | 第18-19页 |
1.3.2.1 皮层感觉诱发电位的测定 | 第18-19页 |
1.3.2.2 肌电图 | 第19页 |
1.3.3 HE染色 | 第19-20页 |
1.3.4 组织学评分 | 第20-21页 |
1.3.5 氯化金染色 | 第21-22页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22-2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3-33页 |
2.1 术后大鼠肢体运动情况 | 第23-24页 |
2.2 大鼠电生理指标情况 | 第24-27页 |
2.2.1 体感诱发电位 | 第24-25页 |
2.2.2 肌电图 | 第25-27页 |
2.3 大鼠膝关节组织形态学情况 | 第27-33页 |
2.3.1 HE染色及关节软骨Mankin评分 | 第27-29页 |
2.3.2 大鼠本体感受器及数量观察 | 第29-33页 |
3 讨论 | 第33-44页 |
3.1 感觉障碍大鼠动物模型的选择与制作 | 第33-36页 |
3.2 大鼠膝关节软骨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 本体感受器与关节软骨退变关系 | 第37-40页 |
3.3.1 前交叉韧带与关节稳定性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2 本体感受器在关节软骨中的作用 | 第38-40页 |
3.4 本体感觉障碍与大鼠膝关节炎的关联性 | 第40-43页 |
3.4.1 SEPs在本体感觉通路中的运用 | 第40-41页 |
3.4.2 EMG在本体感觉通路中的运用 | 第41-43页 |
3.5 本实验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综述 | 第55-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个人简介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