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体系工作机理研究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背景工程实例 | 第12-15页 |
| 1.2.1 济南某深大基坑项目简介 | 第12-13页 |
| 1.2.2 单元设计方案与有限元计算对比 | 第13-15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 1.3.1 支护桩的受力与变形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3.2 锚索的受力分布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3 坑外地表沉降与深层土体位移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4 深大基坑空间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有限元分析理论与模型建立 | 第21-28页 |
| 2.1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2.2 PLAXIS3D软件简介 | 第21-22页 |
| 2.3 HS与HS-Small本构关系理论 | 第22-24页 |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4-28页 |
| 2.4.1 土体本构与参数准确性验证 | 第24页 |
| 2.4.2 模型的设置与边界条件 | 第24-27页 |
| 2.4.3 模型结果验证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支护桩与锚索协同受力机理 | 第28-35页 |
| 3.1 支护桩的内力与变形 | 第28-30页 |
| 3.1.1 支护桩的内力 | 第28-29页 |
| 3.1.2 支护桩的变形 | 第29-30页 |
| 3.2 锚索的内力 | 第30-31页 |
| 3.2.1 锚索的轴力 | 第30-31页 |
| 3.2.2 锚索锚固段轴力分布 | 第31页 |
| 3.3 坑外深层土体变形规律 | 第31-33页 |
| 3.3.1 坑外深层土体沉降 | 第31-32页 |
| 3.3.2 坑外深层土体水平位移 | 第32-33页 |
| 3.4 小结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5-50页 |
| 4.1 支护桩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35-40页 |
| 4.1.1 桩的直径改变的影响 | 第35-37页 |
| 4.1.2 桩身材料强度改变的影响 | 第37-38页 |
| 4.1.3 桩的嵌固深度改变的影响 | 第38-40页 |
| 4.2 预应力锚索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40-47页 |
| 4.2.1 锚杆体直径改变的影响 | 第40-42页 |
| 4.2.2 锚索锚固体直径改变的影响 | 第42-44页 |
| 4.2.3 锚索预应力改变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4 锚索水平间距改变的影响 | 第45-47页 |
| 4.3 不同参数敏感性对比 | 第47-48页 |
| 4.4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不同排桩变形模式坑外深层土体变形 | 第50-60页 |
| 5.1 复合型变形模式坑外深层土体变形 | 第50-52页 |
| 5.2 悬臂型变形模式坑外深层土体变形 | 第52-54页 |
| 5.3 内凸型变形模式坑外深层土体变形 | 第54-57页 |
| 5.4 踢脚型变形模式坑外深层土体变形 | 第57-59页 |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超深超大基坑空间效应 | 第60-68页 |
| 6.1 整体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0-63页 |
| 6.1.1 土体和结构参数选取 | 第60-61页 |
| 6.1.2 模型设置与边界条件 | 第61-63页 |
| 6.2 支护排桩的变形与受力 | 第63-66页 |
| 6.3 内坑开挖对外坑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66-67页 |
| 6.4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7.1 结论 | 第68-70页 |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