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概述及研究热点 | 第10-14页 | 
| 1.2.1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 | 第10-11页 | 
| 1.2.2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光伏并网标准 | 第12-14页 | 
| 1.3 用于分布式发电的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5页 | 
| 1.3.1 储能技术的分类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校园屋顶光伏发电单元的建模与最大功率点跟踪 | 第16-28页 | 
| 2.1 光伏电池的建模 | 第16-19页 | 
| 2.1.1 光伏电池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 2.1.2 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 | 第18-19页 | 
| 2.2 光伏发电单元的DC/DC变换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19-21页 | 
| 2.3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技术的研究 | 第21-27页 | 
| 2.3.1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点 | 第21页 | 
| 2.3.2 光伏阵列的MPPT控制技术 | 第21-24页 | 
| 2.3.3 一种改进的扰动观察法 | 第24-25页 | 
| 2.3.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仿真验证 | 第25-2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用于优化光伏波动出力的混合储能单元的建模 | 第28-39页 | 
| 3.1 铅酸蓄电池单元的建模 | 第28-30页 | 
| 3.1.1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28页 | 
| 3.1.2 铅酸蓄电池的数学模型 | 第28页 | 
| 3.1.3 铅酸蓄电池充放电特性 | 第28-30页 | 
| 3.2 超级电容单元的建模 | 第30-32页 | 
| 3.2.1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 | 第30页 | 
| 3.2.2 超级电容的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 3.2.3 超级电容充放电特性 | 第32页 | 
| 3.3 混合储能单元的特性分析及结构 | 第32-35页 | 
| 3.3.1 混合储能的特性分析 | 第32-33页 | 
| 3.3.2 混合储能单元的结构 | 第33-35页 | 
| 3.4 混合储能单元的控制 | 第35-38页 | 
| 3.4.1 混合储能单元的控制结构 | 第35页 | 
| 3.4.2 储能元件的充放电控制 | 第35-38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用于优化光伏波动出力的混合储能的分层控制策略 | 第39-62页 | 
| 4.1 混合储能单元的控制目标 | 第39-40页 | 
| 4.1.1 混合储能运行模式分析 | 第39页 | 
| 4.1.2 控制目标 | 第39-40页 | 
| 4.2 混合储能系统的分层控制 | 第40-43页 | 
| 4.2.1 混合储能的功率模型 | 第40页 | 
| 4.2.2 混合储能的分层控制结构 | 第40-41页 | 
| 4.2.3 分层控制分析 | 第41-43页 | 
| 4.3 中央控制层控制策略 | 第43-46页 | 
| 4.3.1 中央控制层控制结构及原理 | 第43页 | 
| 4.3.2 自适应低通滤波环节设计 | 第43-46页 | 
| 4.4 本地控制层控制策略 | 第46-53页 | 
| 4.4.1 本地控制层控制结构及原理 | 第46-47页 | 
| 4.4.2 功率优化分配设计 | 第47-52页 | 
| 4.4.3 二次分配设计 | 第52-53页 | 
| 4.5 算例分析 | 第53-60页 | 
| 4.5.1 仿真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 4.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