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杭州地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来源解析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绪论第21-42页
    1.1 研究背景第21-25页
        1.1.1 大气颗粒物概况第22-24页
        1.1.2 研究区域概况第24-25页
    1.2 研究综述第25-37页
        1.2.1 大气颗粒物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5-33页
        1.2.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方法概述第33-37页
    1.3 研究意义及目标第37-39页
        1.3.1 研究意义第37-38页
        1.3.2 研究目标第38-39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39-42页
2 数据与方法第42-61页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第42-44页
        2.1.1 数据来源第42-43页
        2.1.2 数据预处理第43-44页
    2.2 数据分析方法第44-61页
        2.2.1 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分析方法第44-55页
        2.2.2 基于CMB模型的大气颗粒物本地来源解析第55-61页
3 杭州城区大气颗粒物(PM_1、PM_(2.5)、PM_(10))污染特征和PM_(2.5)潜在源区研究第61-81页
    3.1 PM_1、PM_(2.5)、PM_(10))浓度水平以及相关性第61-64页
    3.2 大气颗粒物浓度季节及日变化特征第64-69页
        3.2.1 季节变化特征第64-66页
        3.2.2 日变化特征第66-69页
    3.3 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第69-72页
    3.4 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区研究第72-78页
        3.4.1 气团输送模拟结果分析第72-73页
        3.4.2 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73-76页
        3.4.3 潜在源区及污染程度分析(PSCF/CWT)第76-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81页
4 杭州地区PM_(2.5)化学组分特征及本地源解析第81-122页
    4.1 杭州地区PM_(2.5)浓度水平特征的城郊对比分析第81-83页
    4.2 杭州地区PM_(2.5)中含碳组分特征第83-90页
        4.2.1 PM_(2.5)中OC、EC及TCA浓度水平第83-85页
        4.2.2 OC、EC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第85页
        4.2.3 OC与EC的相关性分析第85-87页
        4.2.4 二次有机碳SOC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含量的估算第87-90页
    4.3 杭州地区PM_(2.5)中元素组分特征第90-94页
        4.3.1 元素浓度水平第90-93页
        4.3.2 元素富集因子分析第93-94页
    4.4 杭州地区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第94-111页
        4.4.1 水溶性离子的浓度水平第94-96页
        4.4.2 水溶性离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第96-98页
        4.4.3 阴阳离子平衡及颗粒物酸碱度第98-100页
        4.4.4 非海盐离子的贡献第100-102页
        4.4.5 水溶性离子相关性分析及存在形式第102-107页
        4.4.6 NO_3~-/SO_4~(2-)的质量比第107-109页
        4.4.7 NO_3~-、SO_4~(2-)与其气态前体物的转化第109-111页
    4.5 杭州地区PM_(2.5)化学物种质量平衡特征第111-115页
        4.5.1 PM_(2.5)化学组分特征第111-113页
        4.5.2 物种构成的季节变化第113-114页
        4.5.3 不同PM_(2.5)污染情况下的质量平衡第114-115页
    4.6 基于CMB模型的PM_(2.5)本地源解析结果第115-118页
    4.7 本章小结第118-122页
5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22-125页
    5.1 研究结论第122-123页
    5.2 创新点第123-124页
    5.3 研究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44页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十溴联苯醚对不同品种水稻幼苗的毒性效应初探
下一篇: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砷的形态转化及其微生物作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