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17页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0.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0.2.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3 技术路线与创新 | 第16-17页 |
0.3.1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0.3.2 研究创新 | 第16-17页 |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1.1.2 旅游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1.1.3 旅游资源功能理论 | 第18-19页 |
1.1.4 旅游资源价值理论 | 第19页 |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的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1.2.1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概念和基本属性 | 第20页 |
1.2.2 基于类型差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第20-21页 |
1.2.3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研究 | 第21-22页 |
1.2.4 现有研究成果的文献评述 | 第22-23页 |
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基础 | 第23-30页 |
2.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其旅游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1.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介 | 第23页 |
2.1.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旅游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2.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赋存现状 | 第24-27页 |
2.2.1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种类与数量 | 第24-26页 |
2.2.2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26-27页 |
2.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选取 | 第27-30页 |
2.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27-28页 |
2.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多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8-30页 |
3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 第30-44页 |
3.1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的数据收集 | 第30-33页 |
3.1.1 问卷调查 | 第30页 |
3.1.2 调研范围与对象 | 第30-31页 |
3.1.3 描述性统计 | 第31-33页 |
3.2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的数据处理 | 第33-40页 |
3.2.1 建立判断矩阵 | 第33-35页 |
3.2.2 层次单排序 | 第35-37页 |
3.2.3 一次性检验 | 第37-38页 |
3.2.4 专家赋值打分 | 第38-40页 |
3.3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 第40-44页 |
4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 第44-49页 |
4.1 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评价角度看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瓶颈 | 第44-45页 |
4.2 完善恩施州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基础 | 第45页 |
4.2.1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 第45页 |
4.2.2 促进旅游配套产业发展 | 第45页 |
4.3 提高恩施州旅游景区可进入性 | 第45-46页 |
4.3.1 完善恩施州旅游交通网 | 第45-46页 |
4.3.2 开辟旅游景区专线 | 第46页 |
4.4 增加恩施州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 | 第46-47页 |
4.4.1 加强市场营销,扩大受众群 | 第46-47页 |
4.4.2 合理利用现代宣传方式 | 第47页 |
4.5 加快恩施州旅游住宿设施建设 | 第47-49页 |
4.5.1 规范旅游住宿条件的标准 | 第47-48页 |
4.5.2 完善住宿配套设施 | 第48-49页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5.1 研究不足 | 第49页 |
5.2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件一 | 第53-56页 |
附件二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