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1 人迎气口脉法最主要的应用方式 | 第11页 |
| 2 对于人迎气口脉内涵的认识 | 第11-13页 |
| 3 对于人迎气口脉法的反思 | 第13-14页 |
| 4 人迎气口脉法的临床试验 | 第14-16页 |
| 前言 | 第16-17页 |
| 第一节 人迎气口脉法源流考 | 第17-28页 |
| 1 先秦到两晋时期 | 第17-22页 |
| 1.1 《黄帝内经》 | 第17-20页 |
| 1.1.1 人迎气口脉法的初衷是诊断病变经脉 | 第17-18页 |
| 1.1.2 人迎气口脉法与藏象理论的初步融合 | 第18页 |
| 1.1.3 人迎气口脉法应用的改进 | 第18-19页 |
| 1.1.4 《黄帝内经》后期作品对人迎气口脉法的认识 | 第19-20页 |
| 1.1.5 讨论 | 第20页 |
| 1.2 《难经》 | 第20-21页 |
| 1.3 《伤寒杂病论》 | 第21页 |
| 1.4 《脉经》 | 第21页 |
| 1.5 《针灸甲乙经》 | 第21-22页 |
| 2 唐宋金元时期 | 第22-24页 |
| 2.1 《黄帝内经太素》 | 第22页 |
| 2.2 《千金方》 | 第22页 |
| 2.3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 第22-23页 |
| 2.4 《内外伤辨惑论》 | 第23-24页 |
| 3 明清时期 | 第24-27页 |
| 3.1 《医学正传》 | 第24-25页 |
| 3.2 《景岳全书》 | 第25页 |
| 3.3 《诊家正眼》 | 第25-26页 |
| 3.4 《脉象统类》 | 第26页 |
| 3.5 《三指禅》 | 第26-27页 |
| 4 总结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人迎气口脉位置和名称考辨 | 第28-47页 |
| 1 人迎脉位置和名称考辨 | 第28页 |
| 2 气口脉位置和名称考辨 | 第28-30页 |
| 2.1 气口脉名称考辨 | 第28-29页 |
| 2.2 气口脉位置考辨 | 第29-30页 |
| 3 对于现行人迎气口脉法观点的思考 | 第30-34页 |
| 3.1 现行观点的矛盾之处 | 第32页 |
| 3.2 对于人迎气口脉中“倍”、“盛”的思考 | 第32-34页 |
| 3.2.1 倍字的第一种字义 | 第33页 |
| 3.2.2 倍字的第二种字义 | 第33页 |
| 3.2.3 盛(sheng)字字义 | 第33页 |
| 3.2.4 盛(cheng)字字义 | 第33-34页 |
| 3 《禁服》人迎寸口脉法 | 第34-38页 |
| 3.1 《内经》中应用该脉法诊断的案例 | 第36-37页 |
| 3.2 《灵枢·禁服》人迎气口的其他印证 | 第37-38页 |
| 3.3 结论 | 第38页 |
| 4 《终始》人迎气口脉法 | 第38-41页 |
| 4.1 人迎气口脉法演变的证据 | 第39-41页 |
| 4.2 结论 | 第41页 |
| 5 人迎气口脉法从《禁服》到《终始》的演变 | 第41-44页 |
| 6 人迎气口脉法与《伤寒论》的关系 | 第44-45页 |
| 7 人迎气口脉法的流散 | 第45-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