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形成与疏导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二 反向社会情绪的现象研究 | 第13页 |
三 新媒体中反向社会情绪监测必要性研究 | 第13-14页 |
四 反向社会情绪的正确引导研究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表征和形成 | 第18-34页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事件的类型 | 第18-20页 |
一 事件统计 | 第18-19页 |
二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表现形式 | 第20-22页 |
一 图片与视频 | 第20-21页 |
二 网络段子 | 第21页 |
三 改编诗词歌曲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传播主体和载体 | 第22-25页 |
一 反向社会情绪的传播主体 | 第22-24页 |
二 反向社会情绪的传播载体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主要特征 | 第25-28页 |
一 情绪为主信息为辅 | 第25-26页 |
二 讽刺正能量传播负能量 | 第26-27页 |
三 依靠事件瞬间引爆 | 第27页 |
四 频繁爆炸随时转向 | 第27-28页 |
第五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形成过程 | 第28-34页 |
一 潜伏期——事件发生 | 第29-30页 |
二 上升期——情绪聚集 | 第30-31页 |
三 爆发期——行为暴力 | 第31页 |
四 衰退期——情绪平复或热点转移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成因和危害 | 第34-46页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形成的外因 | 第34-37页 |
一 网络匿名性 | 第34-35页 |
二 全民议程设置 | 第35-36页 |
三 网络谣言肆虐 | 第36-37页 |
四 群体极化现象 | 第37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形成的内因 | 第37-41页 |
一 经济——阶层不均和贫富差距 | 第38-39页 |
二 政治——制度不完善和执行乏力 | 第39-40页 |
三 文化——信任危机与道德滑坡 | 第40-41页 |
第三节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危害 | 第41-46页 |
一 扰乱公众认知 | 第41页 |
二 妨碍司法公正 | 第41-42页 |
三 激化政治风险 | 第42-43页 |
四 影响经济发展 | 第43-46页 |
第四章 新媒体环境下反向社会情绪的疏导 | 第46-54页 |
第一节 构建网民社会情绪管理系统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建立社会共治的保障体系 | 第49-54页 |
一 完善政府管理体系 | 第50页 |
二 健全制度和法律建设 | 第50-51页 |
三 建立媒介间对话机制 | 第51-52页 |
四 提升网民媒介素养和道德水平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