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5-18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2 金融生态系统和金融生态环境理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主要理论 | 第20-22页 |
2.1.1 生态系统的内涵 | 第20-21页 |
2.1.2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 金融生态系统和金融生态环境 | 第22-25页 |
2.2.1 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2 金融生态环境系统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3 金融生态环境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3 区域经济主体与金融环境的关系分析 | 第25-28页 |
2.3.1 政府与金融环境 | 第25-26页 |
2.3.2 企业与金融环境 | 第26-27页 |
2.3.3 金融机构与金融环境 | 第27页 |
2.3.4 其他社会主体与金融环境 | 第27-28页 |
3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 第28-33页 |
3.1 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1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28页 |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8页 |
3.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0页 |
3.1.4 指标体系的分析 | 第30-31页 |
3.2 因子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因子分析模型与步骤 | 第31-32页 |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2-33页 |
4 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实证分析 | 第33-68页 |
4.1 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状况 | 第33-38页 |
4.1.1 居民金融环境状况 | 第33-34页 |
4.1.2 政府金融环境状况 | 第34-37页 |
4.1.3 非金融企业金融环境状况 | 第37页 |
4.1.4 非常驻单位金融环境状况 | 第37页 |
4.1.5 金融企业金融环境状况 | 第37-38页 |
4.2 黑龙江省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38-42页 |
4.2.1 居民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9页 |
4.2.2 政府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4.2.3 非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2.4 非常驻单位存在的问题 | 第41页 |
4.2.5 金融企业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4.3 因子分析及因子得分 | 第42-68页 |
4.3.1 实证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 第42-43页 |
4.3.2 因子的提取与命名 | 第43-45页 |
4.3.3 计算因子得分 | 第45-47页 |
4.3.4 指标排名及评价 | 第47-68页 |
5 改善黑龙江省金融环境的对策分析 | 第68-84页 |
5.1 十三个地市金融生态具体情况 | 第68-80页 |
5.2 改善对策建议 | 第80-84页 |
5.2.1 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第80页 |
5.2.2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 第80-81页 |
5.2.3 推进法律法规建设 | 第81页 |
5.2.4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 第81页 |
5.2.5 推进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空间 | 第81-82页 |
5.2.6 推进金融体系建设 | 第82页 |
5.2.7 推进区域金融合作 | 第82页 |
5.2.8 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 第82-83页 |
5.2.9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构建安全的金融生态环境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1页 |
附录A | 第88-90页 |
附录B | 第90-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