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生物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2-43页 |
| 1. 纳米氧化钛的颗粒特性及其应用 | 第12页 |
| 2. 纳米氧化钛颗粒的暴露途径 | 第12-15页 |
| 2.1 呼吸道(吸入、滴鼻、气管内滴注) | 第12-14页 |
| 2.2 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皮内注射) | 第14页 |
| 2.3 皮肤吸收 | 第14-15页 |
| 2.4 胃肠道吸收(口服、灌胃) | 第15页 |
| 3. 纳米氧化钛颗粒在体内的毒性动力学 | 第15-18页 |
| 3.1 纳米TiO_2在体内的转运与分布 | 第15-17页 |
| 3.2 体内纳米TiO_2的清除 | 第17-18页 |
| 4. 纳米氧化钛颗粒的体内外生物毒性研究 | 第18-25页 |
| 4.1 纳米TiO_2的呼吸系统毒性 | 第18-19页 |
| 4.2 纳米TiO_2的消化系统毒性 | 第19-20页 |
| 4.3 纳米TiO_2的泌尿系统毒性 | 第20-21页 |
| 4.4 纳米TiO_2的免疫系统毒性 | 第21-22页 |
| 4.5 纳米TiO_2的神经系统毒性 | 第22页 |
| 4.6 纳米TiO_2的生殖系统毒性 | 第22-25页 |
| 5. 纳米氧化钛颗粒生物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25-26页 |
| 6. 纳米氧化钛颗粒毒理学的研究展望 | 第26-27页 |
| 7. 本论文立题依据 | 第27-28页 |
| 7.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 7.2 研究内容 | 第28页 |
| 7.3 本论文创新点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43页 |
| 第二部分 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小鼠心脏炎症反应及其分子机制 | 第43-6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 1.1 化学物制备和表征 | 第44页 |
| 1.2 实验动物和处理 | 第44-45页 |
| 1.3 小鼠体重和心脏系数 | 第45页 |
| 1.4 心脏组织病理学评估 | 第45页 |
| 1.5 心脏组织蛋白免疫印迹(WB)检测 | 第45-46页 |
| 1.6 心脏组织ATP酶活性分析 | 第46页 |
| 1.7 ELISA检测心脏组织蛋白含量 | 第46页 |
| 1.8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 2.1 小鼠体重和心脏系数 | 第46页 |
| 2.2 病理学评估 | 第46-47页 |
| 2.3 炎症因子表达 | 第47页 |
| 2.4 ATPase活性 | 第47页 |
| 2.5 CAMK2β、NCX-1、α1-AR和 β1-AR表达 | 第47页 |
| 2.6 t/p-PKCε 和t/p-ERK1/2表达 | 第47-48页 |
| 3. 讨论 | 第48-51页 |
| 4. 总结 | 第51-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第三部分 纳米氧化钛暴露引起小鼠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分子机制 | 第61-7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 1.1 化学物制备和表征 | 第62页 |
| 1.2 实验动物和处理 | 第62页 |
| 1.3 肺炎症反应检测 | 第62页 |
| 1.4 肺和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评估 | 第62-63页 |
| 1.5 相关生化指标检测 | 第63页 |
| 1.6 统计学分析 | 第63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64页 |
| 2.1 肺炎症反应 | 第63页 |
| 2.2 AS病变 | 第63页 |
| 2.3 血清脂质和胆固醇参数变化 | 第63-64页 |
| 2.4 血清AS参数变化 | 第64页 |
| 3. 讨论 | 第64-66页 |
| 4. 结论 | 第66-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 结论 | 第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6-78页 |
| 课题资助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