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23页 |
1.1 引言 | 第7页 |
1.2 表面等离激元的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3 表面等离激元的基本性质 | 第8-14页 |
1.3.1 表面等离激元的色散关系 | 第9-12页 |
1.3.2 表面等离激元的激发方式 | 第12-14页 |
1.4 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 | 第14-16页 |
1.4.1 异常透射现象(EOT)及非线性增强效应 | 第15页 |
1.4.3 表面等离激元波导 | 第15-16页 |
1.4.4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刻蚀技术 | 第16页 |
1.5 人工表面等离激元(spoof SPP) | 第16-22页 |
1.5.1 spoof SPP的发展历史以及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5.2 常见的人工金属表面结构 | 第18-22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2-23页 |
2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3-26页 |
2.1 数值仿真方法 | 第23-24页 |
2.2 完美匹配层(PML)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金属-电介质-金属(MIM)波导内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模式分析 | 第26-33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金属MIM波导主要的研究方向 | 第27-29页 |
3.3 金属-电介质-金属(MIM)结构中SPP模式分析 | 第29-32页 |
3.3.1 结构模型及理论 | 第29-31页 |
3.3.2 金属-电介质-金属(MIM)结构中SPP的传播模式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基于两条对称凹槽周期结构上的表面等离激元的研究 | 第33-43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SIS波导结构中SPP模式分析 | 第33-39页 |
4.2.1 结构模型 | 第33-34页 |
4.2.2 SIS波导中的两种模式的色散关系曲线以及电场强度分布情况 | 第34-36页 |
4.2.3 刻槽深度对SIS波导中的SPP的色散关系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4 金属条厚度对SIS波导中的spoof SPP的色散关系的影响 | 第37-39页 |
4.3 SIS结构中两金属条之间引入薄金属层对波导结构中spoof SPP模式的影响 | 第39-41页 |
4.3.1 薄金属层的有无对波导结构中两种模式色散关系的影响 | 第39-40页 |
4.3.2 薄金属层的位置变化对SIS波导中两种模式色散关系的影响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43-44页 |
5.2 展望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 | 第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