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娱乐产品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8页 |
1.1.2 性别化现象与儿童娱乐产品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第9-11页 |
1.4 论证手法:以固定性别属性反证非固定性别属性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2 性别化现象下的儿童娱乐产品调查与研究 | 第13-28页 |
2.1 市场现状调查 | 第13-23页 |
2.1.1 国内外品牌与案例调查 | 第13-17页 |
2.1.2 消费者采样调查 | 第17-22页 |
2.1.3 市场调查数据分析小结 | 第22-23页 |
2.2 性别化现象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2.1 性别化现象与固定性别属性 | 第23页 |
2.2.2 固定性别属性定义 | 第23-24页 |
2.2.3 儿童娱乐产品固定性别属性的产生与现状 | 第24-26页 |
2.3 调查小结 | 第26-28页 |
2.3.1 固定性别属性的传统优势与问题 | 第26-27页 |
2.3.2 固定性别属性与非固定性别属性对比 | 第27-28页 |
3 非固定性别属性与儿童娱乐产品 | 第28-29页 |
3.1 非固定性别属性在儿童娱乐产品中的必要性 | 第28页 |
3.2 非固定性别属性在儿童娱乐产品中的可发展性 | 第28-29页 |
4 非固定性别属性的儿童娱乐产品设计思路 | 第29-31页 |
4.1 设计定位与设计原则 | 第29-30页 |
4.2 设计概念提出 | 第30-31页 |
4.2.1 传统改化 | 第30页 |
4.2.2 空间建构 | 第30页 |
4.2.3 现代技术 | 第30-31页 |
5 非固定性别属性的儿童娱乐产品设计实践 | 第31-55页 |
5.1 手鼓串珠 | 第31-35页 |
5.1.1 设计定位 | 第31页 |
5.1.2 设计构思 | 第31-33页 |
5.1.3 方案效果图 | 第33-34页 |
5.1.4 设计说明 | 第34页 |
5.1.5 版面展示 | 第34-35页 |
5.2 影子剧场 | 第35-39页 |
5.2.1 设计定位 | 第35页 |
5.2.2 设计构思 | 第35-37页 |
5.2.3 方案效果图 | 第37-38页 |
5.2.4 设计说明 | 第38页 |
5.2.5 版面展示 | 第38-39页 |
5.3 星夜 | 第39-43页 |
5.3.1 设计定位 | 第39页 |
5.3.2 设计构思 | 第39-41页 |
5.3.3 方案效果图 | 第41-42页 |
5.3.4 设计说明 | 第42页 |
5.3.5 版面展示 | 第42-43页 |
5.4 光的魔法 | 第43-47页 |
5.4.1 设计定位 | 第43页 |
5.4.2 设计构思 | 第43-45页 |
5.4.3 方案效果图 | 第45-46页 |
5.4.4 设计说明 | 第46页 |
5.4.5 版面展示 | 第46-47页 |
5.5 小小猫头鹰 | 第47-51页 |
5.5.1 设计定位 | 第47页 |
5.5.2 设计构思 | 第47-49页 |
5.5.3 方案效果图 | 第49-50页 |
5.5.4 设计说明 | 第50页 |
5.5.5 版面展示 | 第50-51页 |
5.6 微光城市 | 第51-55页 |
5.6.1 设计定位 | 第51页 |
5.6.2 设计构思 | 第51-53页 |
5.6.3 方案效果图 | 第53-54页 |
5.6.4 设计说明 | 第54页 |
5.6.5 版面展示 | 第54-55页 |
6 结语 | 第55-57页 |
6.1 自我设计思想阐释与评价 | 第55页 |
6.2 小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60页 |
B. 社会实践 | 第60-61页 |
C. 最终效果图 | 第61-67页 |
D. 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