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秦山核电站周边地区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 | 第14-41页 |
2.1 秦山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 第14-19页 |
2.2 秦山核电站运行前辐射环境水平 | 第19-21页 |
2.3 秦山核电站一期建成运行后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 | 第21-26页 |
2.3.1 秦山核电站外围环境辐射剂量率 | 第21页 |
2.3.2 秦山核电站外围大气环境中放射性水平 | 第21-22页 |
2.3.3 秦山核电站外围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2-23页 |
2.3.4 秦山核电站外围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3页 |
2.3.5 秦山核电站外围农产品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3-24页 |
2.3.6 秦山核电站一期运行后对辐射环境影响的分析 | 第24-26页 |
2.4 秦山核电站二期三期建成运行后辐射环境监测与分析 | 第26-30页 |
2.4.1 秦山核电基地外围环境γ辐射剂量率 | 第26页 |
2.4.2 气溶胶总α、总β和γ核素浓度 | 第26-27页 |
2.4.3 沉降物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和γ核素浓度 | 第27页 |
2.4.4 水汽氚和空气中碳-14 放射性比活度 | 第27-28页 |
2.4.5 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8页 |
2.4.6 土壤和海、塘底泥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8-29页 |
2.4.7 生物样品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29页 |
2.4.8 秦山核电基地建成运行后对辐射环境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秦山核电基地建成运行后辐射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第30-41页 |
2.5.1 环境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 | 第30页 |
2.5.2 气溶胶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 | 第30-31页 |
2.5.3 沉降物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 | 第31-32页 |
2.5.4 大气环境空气中氚放射性比活度 | 第32-34页 |
2.5.5 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34-35页 |
2.5.6 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35页 |
2.5.7 生物样品放射性核素浓度 | 第35-37页 |
2.5.8 秦山核电基地周边区域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2.5.9 秦山核电基地周边区域辐射环境水平变化分析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秦山核电站周边地区公众照射剂量估算 | 第41-47页 |
3.1 放射性核素污染转移途径 | 第41-42页 |
3.2 外照射剂量 | 第42-43页 |
3.2.1 外照射剂量估算公式 | 第42页 |
3.2.2 外照射剂量估算 | 第42-43页 |
3.3 摄入人工放射性核素所致内照射剂量 | 第43-44页 |
3.4 秦山核电基地排放氚所致内照射剂量 | 第44-46页 |
3.4.1 氚摄入量计算模式 | 第44页 |
3.4.2 氚摄入量 | 第44-45页 |
3.4.3 氚致待积有效剂量 | 第45-46页 |
3.5 秦山核电站周边地区公众照射剂量总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秦山核电站周边地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设想 | 第47-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总结 | 第50-5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