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申伯格与中国当代艺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0页 |
四、中国当代艺术的时间界定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劳申伯格的艺术概况 | 第11-28页 |
一、劳申伯格的艺术风格 | 第11-24页 |
(一)混合的空间 | 第11-15页 |
(二)多样的技法手段 | 第15-21页 |
(三)艺术与生活的模糊边界 | 第21-24页 |
二、劳申伯格的海外交流活动 | 第24-28页 |
第二章 劳申伯格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成与发展 | 第28-44页 |
一、劳申伯格在中国 | 第28-33页 |
(一)坎坷的创作环境 | 第28-31页 |
(二)盛况空前的展览 | 第31-33页 |
二、劳申伯格艺术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第33-44页 |
(一)艺术创作理念的解放 | 第33-40页 |
(二)艺术形式的创新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劳申伯格与中国当代艺术历史语境比较 | 第44-70页 |
一、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劳申伯格艺术的诞生 | 第44-55页 |
(一)劳申伯格艺术创作的必然 | 第45-52页 |
(二)劳申伯格艺术创作的偶然 | 第52-55页 |
二、潮流涌动中的必然——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现 | 第55-65页 |
(一)思想的解放 | 第55-59页 |
(二)新文化的选择 | 第59-62页 |
(三)信息的传播 | 第62-65页 |
三、艺术史的错位 | 第65-70页 |
(一)消费市场的缺失 | 第66页 |
(二)艺术发展的混乱 | 第66-67页 |
(三)精英艺术的表现 | 第67-68页 |
(四)政治立场的不同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劳申伯格艺术思想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启示 | 第70-76页 |
一、建立新的艺术价值标准 | 第70-72页 |
二、勇于打破艺术“惯例”,做艺术特例独行者 | 第72-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图录 | 第82-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