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一、导论 | 第9-2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理论意义 | 第14页 |
2、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总体设计 | 第15-17页 |
1、基本设想 | 第15-16页 |
2、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研究分析框架 | 第16页 |
4、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相关概念厘定 | 第17-20页 |
1、治理的内涵 | 第17页 |
2、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 第17-18页 |
3、中国的非政府组织 | 第18-20页 |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30页 |
(一) 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以及现实动因 | 第20-24页 |
1、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2、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现实动因 | 第21-24页 |
(二)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治理边界 | 第24-26页 |
1、划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治理边界是现实需要 | 第24-25页 |
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三)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互动 | 第26-30页 |
1、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的内涵 | 第26-27页 |
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实现有效互动 | 第27-30页 |
三、国外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经验 | 第30-34页 |
(一)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合作中实现互动 | 第30-31页 |
(二) 非政府组织通过法制化渠道参与社会治理 | 第31-32页 |
(三) 政府注重对非政府组织的扶持与管理 | 第32页 |
(四) 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参与程度较高 | 第32-34页 |
四、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现状与困境 | 第34-44页 |
(一)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影响 | 第34-36页 |
1、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的特点 | 第34-35页 |
2、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对我国社会治理的影响 | 第35-36页 |
(二) 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社会治理存在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 | 第36-44页 |
1、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面临着制度性障碍 | 第37-39页 |
2、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没有实现有效互动 | 第39-41页 |
3、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自身能力不足 | 第41-44页 |
五、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相关措施 | 第44-57页 |
(一) 创造有益于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我国社会治理的环境 | 第44-47页 |
1、制度环境建设 | 第44-46页 |
2、营造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氛围 | 第46-47页 |
(二) 构建政府、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相互合作的社会治理机制 | 第47-49页 |
1、优化社会治理资源 | 第47-48页 |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 第48-49页 |
3、明确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社会治理机制中的定位 | 第49页 |
(三) 建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良性的互动关系 | 第49-52页 |
1、划定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治理边界 | 第50页 |
2、设置专门与NGO 联系沟通的渠道和部门 | 第50-51页 |
3、协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责任 | 第51-52页 |
(四) 提高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参与能力 | 第52-57页 |
1、提高NGO 的筹资能力 | 第52-53页 |
2、完善科学的社团自律运行机制 | 第53-54页 |
3、完善非政府组织的评估监督体系 | 第54-55页 |
4、对非政府组织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平衡发展 | 第55页 |
5、探寻多样化的参与方式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