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雕塑与装置之间的艺术--现成品雕塑艺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1.研究的范畴与背景 | 第7页 |
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3.研究方法 | 第8-9页 |
第1章 现成品艺术 | 第9-20页 |
1.1.现成品艺术的定义 | 第9页 |
1.2.现成品艺术的发展 | 第9-10页 |
1.3.现成品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10-14页 |
1.3.1.现代雕塑 | 第10-12页 |
1.3.2.装置艺术 | 第12-13页 |
1.3.3.雕塑与装置的关系 | 第13-14页 |
1.4.现成品材料 | 第14-20页 |
1.4.1.工业现成品材料 | 第14-15页 |
1.4.2.日常现成品材料 | 第15-17页 |
1.4.3.自然现成品材料 | 第17-20页 |
第2章 现成品雕塑创作中的方法论述 | 第20-26页 |
2.1.现成品的普通转化 | 第20-22页 |
2.1.1.解构与部分挪用 | 第20-21页 |
2.1.2.位移与成组 | 第21-22页 |
2.2.现成品的现实模仿 | 第22-24页 |
2.2.1.原形与直接挪用 | 第22-23页 |
2.2.2.重塑与再现 | 第23-24页 |
2.3.现成品的观念化 | 第24-26页 |
2.3.1.异化的观念 | 第24-26页 |
第3章 现成品雕塑艺术的功能性 | 第26-32页 |
3.1.空间的营造 | 第26-27页 |
3.1.1.艺术介入空间 | 第26页 |
3.1.2.艺术激活空间 | 第26-27页 |
3.2.时间的记忆 | 第27-30页 |
3.2.1.历史的纪念与回顾 | 第27-28页 |
3.2.2.情感的寄托与再现 | 第28-30页 |
3.3.符号的演绎 | 第30-32页 |
3.3.1.现成品作为符号的媒介 | 第30-31页 |
3.3.2.城市区域符号标志性 | 第31-32页 |
第4章 现成品雕塑创作的现实意义 | 第32-38页 |
4.1.艺术家的潜在情怀 | 第32-34页 |
4.1.1.现成品材料情感观念的物化 | 第32-33页 |
4.1.2.现成品的物尽其用 | 第33-34页 |
4.2.大众的审美意识 | 第34-36页 |
4.2.1.审美观念的升华 | 第34-35页 |
4.2.2.观众与现成品雕塑的共鸣 | 第35-36页 |
4.3.社会环境的益化 | 第36-38页 |
4.3.1.生态景观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