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主题街区“延安·1938”的符号表征探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现实背景第9页
        1.1.2 时代背景第9-10页
        1.1.3 “延安1938”主题街区的概述第10-11页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1 研究对象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文献研究第12-15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5-17页
        1.4.1 对符号学视角下探讨文化商业化与文化传播有所启示第15页
        1.4.2 对符号的消费与营销有所启示第15-16页
        1.4.3 对历史街区的更全方位的理解有所启示第16-17页
第2章 “延安·1938”的陕北民俗文化符号表征第17-25页
    2.1 剪纸艺术的符号学解读第17-19页
        2.1.1 剪纸艺术的具体符号表征第17-18页
        2.1.2 剪纸艺术的实质内涵第18-19页
    2.2 民俗艺术表演的符号学解读第19-20页
        2.2.1 陕北民俗表演“大舞台”第19-20页
        2.2.2 陕北民俗艺术的文化内涵第20页
    2.3 窑洞家居装饰的符号特征第20-22页
    2.4 陕北饮食文化的符号特征第22-25页
        2.4.1 “延安1938”主题街区饮食符号介绍第22-23页
        2.4.2 陕北饮食符号的文化内涵第23-25页
第3章 “延安·1938”的红色文化符号表征第25-33页
    3.1 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符号的能指第25-28页
        3.1.1 红歌表演的符号呈现第25-26页
        3.1.2 红色文化的文本符号表征第26-27页
        3.1.3 具有时代象征性的空间符号表征第27-28页
    3.2 红色文化符号的所指第28-33页
        3.2.1 “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的体现第28-29页
        3.2.2 红色文化符号的“说服”行为第29-30页
        3.2.3 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时代意义第30-33页
第4章 “延安·1938”的建筑符号表征第33-39页
    4.1 具有地域性与时代感的建筑符号表征第33-36页
        4.1.1 传统建筑空间的造型符号元素第33-34页
        4.1.2 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架与风格第34-35页
        4.1.3 传统建筑符号的人文内涵与情感渗透第35-36页
    4.2 现代建筑手段融合下的老城符号表征第36-39页
        4.2.1 现代技术融合下的建筑符号的视觉语言第36-37页
        4.2.2 建筑符号的审美意境第37-38页
        4.2.3 建筑符号的叙事第38-39页
第5章 “延安·1938”的符号表征之思第39-57页
    5.1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第39-45页
        5.1.1 一种传播陕北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符号的建筑媒介第39-40页
        5.1.2 符号元素突出了文化的地域性与特色性第40-41页
        5.1.3 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唤醒是一种有益尝试第41页
        5.1.4 对文化符号表意系统功能实现效果的质疑第41-43页
        5.1.5 从受众视角对文化传播效果的质疑第43-44页
        5.1.6 对历史文化符号的厚重感的削弱第44-45页
    5.2 作为一种怀旧符号的呈现第45-49页
        5.2.1 作为集体记忆的怀旧符号第45-46页
        5.2.2 作为情感诉求的怀旧符号第46-47页
        5.2.3 被青年一代消解与戏谑的怀旧符号第47-48页
        5.2.4 被作为潮流的返流的怀旧符号第48页
        5.2.5 作为地域文化历时性的延伸与变形的怀旧符号第48-49页
    5.3 作为一种消费符号的营销第49-57页
        5.3.1 商业元素与文化因素的交融与碰撞第49-50页
        5.3.2 消费时代的文化商品第50-52页
        5.3.3 商业化符号营销的特点与局限第52-54页
        5.3.4 空间消费的“交往”效果的思考第54-57页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致谢第61-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41年英苏联合占领伊朗问题研究
下一篇:徐克“黄飞鸿”电影中现代性事物的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