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润湿性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1.2.1. 杨氏方程 | 第14页 |
1.2.2. Wenzel模型 | 第14-15页 |
1.2.3. Cassie-Baxter模型 | 第15-16页 |
1.3.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 第16-18页 |
1.3.1. 荷叶 | 第16-17页 |
1.3.2. 水黾 | 第17页 |
1.3.3. 蚊子的眼睛 | 第17-18页 |
1.4. 超疏水表面的常用制备技术 | 第18-22页 |
1.4.1. 沉积法 | 第18-19页 |
1.4.2. 刻蚀法 | 第19-20页 |
1.4.3. 溶胶-凝胶法 | 第20页 |
1.4.4. 水热法 | 第20-21页 |
1.4.5. 阳极氧化法 | 第21-22页 |
1.5. 超疏水表面的性能及应用 | 第22-25页 |
1.5.1. 自清洁 | 第22页 |
1.5.2. 防雾抗冰霜 | 第22-23页 |
1.5.3. 油水分离 | 第23-24页 |
1.5.4. 减阻 | 第24页 |
1.5.5. 防腐抗蚀 | 第24-25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7-33页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2.2. 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2. 仪器及设备 | 第28页 |
2.3. 实验的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2.4. 镀液的选择和制备 | 第29-30页 |
2.4.1. 镀液成分的选择 | 第29页 |
2.4.2. 镀液的制备 | 第29-30页 |
2.5. 超疏水镀层的制备 | 第30页 |
2.5.1. 微米-纳米多级结构镍镀层的制备 | 第30页 |
2.5.2. Ni-SiO_2多级结构复合镀层的制备 | 第30页 |
2.5.3. 石墨烯掺杂多级结构复合镍镀层的制备 | 第30页 |
2.6.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30-33页 |
2.6.1. 接触角及滚动角测试 | 第30-31页 |
2.6.2. 微观形貌测试分析 | 第31页 |
2.6.3. 镀层的化学组成测试 | 第31页 |
2.6.4. 电化学测试 | 第31-32页 |
2.6.5. 腐蚀介质浸泡测试 | 第32页 |
2.6.6. 超疏水表面摩擦测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超疏水多级结构镍镀层的制备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3页 |
3.3. 实验内容 | 第3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3.4.1. 润湿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33-36页 |
3.4.2. 超疏水表面摩擦测试分析 | 第36页 |
3.4.3. 电化学测试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4.4. 腐蚀介质浸泡测试分析 | 第40-41页 |
3.4.5. 镀层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超疏水NI-SIO_2复合镀层的制备 | 第44-55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4页 |
4.3. 实验内容 | 第44-45页 |
4.3.1. 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页 |
4.3.2. 纳米粒子的分散 | 第4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4.4.1. 纳米SiO_2的制备及表征 | 第45-46页 |
4.4.2. 润湿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4.3. 超疏水Ni-SiO_2复合镀层摩擦测试分析 | 第48-49页 |
4.4.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第49-52页 |
4.4.5. 镀层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 第52-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超疏水石墨烯复合镍镀层的制备 | 第55-69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5页 |
5.3. 实验内容 | 第5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7页 |
5.4.1. 润湿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5.4.2. 摩擦测试分析 | 第58-59页 |
5.4.3. 电化学测试分析 | 第59-63页 |
5.4.4. 腐蚀介质浸泡测试分析 | 第63页 |
5.4.5. 镀层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 第63-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9-70页 |
6.2. 展望未来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