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现状评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1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1.3.2 实地考察法 | 第11页 |
1.3.3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1.3.4 描述性研究法 | 第11页 |
1.4 研究工作中面临的技术难点和拟采取的解决办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6 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儒释道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 第13-18页 |
2.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儒道释 | 第13-15页 |
2.1.1 儒家美学——以“仁”为本 | 第13-14页 |
2.1.2 道家美学——道法自然 | 第14页 |
2.1.3 禅宗美学——明心见性 | 第14-15页 |
2.2 东方文化体系中的儒释道 | 第15-17页 |
2.2.1 朝鲜与儒教 | 第15-16页 |
2.2.2 日本与禅宗 | 第16页 |
2.2.3 儒释道与当代中国 | 第16-17页 |
2.3 道教思想的当代意义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道教护佑文化概念的提出 | 第18-26页 |
3.1 道教护佑文化的思想来源 | 第18-20页 |
3.1.1 尊人、贵生、乐生、养生——道家对生命的护佑 | 第18-19页 |
3.1.2 无为、知止、爱物——道家对人、物、环境的护佑 | 第19-20页 |
3.2 道教护佑文化的概述 | 第20页 |
3.3 道教护佑文化的心理依据 | 第20-21页 |
3.4 道教护佑文化的基本特点 | 第21页 |
3.5 道教护佑文化的表现方式 | 第21-23页 |
3.5.1 神仙信仰 | 第21-22页 |
3.5.2 宫观建筑 | 第22页 |
3.5.3 斋醮科仪 | 第22-23页 |
3.5.4 养生文化 | 第23页 |
3.6 道教护佑文化的一般规律 | 第23页 |
3.7 护佑文化与避邪文化、吉祥文化、福文化 | 第23-24页 |
3.8 道教护佑文化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意蕴 | 第24-25页 |
3.8.1 对当代人的思想启示 | 第24-25页 |
3.8.2 对当代视觉设计的意义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四章 横向对比:禅宗与日本传统艺术、当代设计 | 第26-37页 |
4.1 日本传统艺术与禅宗 | 第26-30页 |
4.1.1 茶道文化与禅宗 | 第26-28页 |
4.1.1.1 茶事流程和主题——仪式感 | 第26-27页 |
4.1.1.2 茶道庭院和建筑——审美感 | 第27-28页 |
4.1.1.3 茶道思想体悟人生——“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 | 第28页 |
4.1.2 花道文化与禅宗 | 第28-29页 |
4.1.2.1 瞬息的生命之美 | 第29页 |
4.1.2.2 轮回的生命内窥 | 第29页 |
4.1.2.3 自然的生生不息 | 第29页 |
4.1.3 枯山水与禅宗 | 第29-30页 |
4.2 日本当代设计与禅宗 | 第30-36页 |
4.2.1 田中一光 | 第30-32页 |
4.2.1.1“JAPAN”和“大阪水族馆” | 第30-31页 |
4.2.1.2 无印良品的首张海报 | 第31-32页 |
4.2.2 原研哉 | 第32-36页 |
4.2.2.1 水弹珠 | 第33页 |
4.2.2.2 蹲‘方寸’ | 第33-35页 |
4.2.2.3 松屋银座、梅田医院和白金酒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道教护佑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 第37-48页 |
5.1 道教护佑文化的元素提炼 | 第37页 |
5.1.1 神仙体系与民间艺术 | 第37页 |
5.1.2 神仙体系与宫观建筑 | 第37页 |
5.2 道教护佑文化的色彩提炼 | 第37-40页 |
5.2.1 考察地素材色彩提炼 | 第38-39页 |
5.2.2 门神画素材色彩提炼 | 第39-40页 |
5.3 道教护佑文化的图案提炼——以门神画为例 | 第40-45页 |
5.3.1 图案造型艺术特征提炼 | 第40-41页 |
5.3.1.1 构图特征提炼 | 第40页 |
5.3.1.2 造型特征提炼 | 第40-41页 |
5.3.2 色彩艺术特征提炼 | 第41-43页 |
5.3.2.1 北方色彩艺术特征 | 第41-42页 |
5.3.2.2 中原色彩艺术特征 | 第42页 |
5.3.2.3 江南色彩艺术特征 | 第42-43页 |
5.3.3 门神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 | 第43-44页 |
5.3.3.1 门神的文化内涵 | 第43-44页 |
5.3.3.2 门神的艺术审美 | 第44页 |
5.3.4 门神画的当代境遇 | 第44-45页 |
5.3.4.1 社会层面的变化 | 第44-45页 |
5.3.4.2 门神画自身因素 | 第45页 |
5.4 道教护佑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文化下的中国》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论文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6.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