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地方工业经济论文

北京市制造业各行业综合效益动态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5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6 主要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第17-33页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第17-19页
        2.1.1 效益第17页
        2.1.2 综合效益第17页
        2.1.3 主导产业第17-18页
        2.1.4 工业化阶段第18-19页
    2.2 研究文献综述第19-23页
        2.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9页
        2.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9-23页
    2.3 传统研究方法第23-24页
    2.4 当前研究的不足第24-26页
        2.4.1 数据选取的不足第24-25页
        2.4.2 研究方法的不足第25页
        2.4.3 研究结论的不足第25-26页
    2.5 本文的贡献第26页
    2.6 本文研究方法介绍第26-31页
        2.6.1 支持向量机简介第26-27页
        2.6.2 支持向量机应用情况第27-29页
        2.6.3 线性支持向量机算法第29-31页
    2.7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三章 北京市制造业发展情况第33-41页
    3.1 经济发展概况第33-35页
    3.2 工业发展概况第35页
    3.3 制造业发展情况分析第35-40页
        3.3.1 生产规模第35-36页
        3.3.2 经济效益第36-37页
        3.3.3 资产规模第37页
        3.3.4 资产经营效益第37-38页
        3.3.5 能源消费第38-39页
        3.3.6 能源利用效益第39页
        3.3.7 吸纳就业第39页
        3.3.8 税收贡献第39-40页
        3.3.9 科技研发第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第41-49页
    4.1 问题的提出第41-44页
    4.2 指标体系的设计维度第44-45页
    4.3 细分指标的筛选第45-46页
    4.4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第49-56页
    5.1 模型的建立第49-53页
        5.1.1 模型假设第49-51页
        5.1.2 建模思路第51页
        5.1.3 建模过程第51-53页
    5.2 计算求解第53-55页
        5.2.1 分类超平面第53-54页
        5.2.2 效果检验第54页
        5.2.3 综合效益评价函数第54-55页
    5.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北京市制造业各行业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第56-78页
    6.1 综合效益评价函数的讨论第56-58页
    6.2 综合效益量化结果第58-60页
    6.3 各行业综合效益评价分析第60-76页
        6.3.1 综合效益排序第60-62页
        6.3.2 北京市2015年制造业整体表现第62-67页
        6.3.3 北京市18年间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演化第67-68页
        6.3.4 典型行业分析第68-76页
    6.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七章 北京市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8-81页
第八章 结论与改进方向第81-82页
    8.1 研究结论第81页
    8.2 不足与改进第81-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89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阶段性介入、情境特征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调节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企业数据资产管理及利用外部数据的研究--以电力企业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