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1.2.3 研究动态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20页 |
第二章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2.1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 第20-22页 |
2.1.1 资产证券化的概述 | 第20-21页 |
2.1.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 第21页 |
2.1.3 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 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2.2.3 企业融资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无形资产理论 | 第25-26页 |
2.2.5 资本周转理论 | 第26-27页 |
2.2.6 资产证券化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28-40页 |
3.1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28-36页 |
3.1.1 我国能源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3.1.2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30-36页 |
3.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40页 |
3.2.1 基于国家方针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基于用能权交易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3 基于企业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 第39-40页 |
第四章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运行机理分析 | 第40-64页 |
4.1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激励机理分析 | 第40-46页 |
4.1.1 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 | 第40-41页 |
4.1.2 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激励机制——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 第41-46页 |
4.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监管机理分析 | 第46-64页 |
4.2.1 监管机制的理论基础——博弈论 | 第46-47页 |
4.2.2 资产证券化机构之间及与政府部门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47-64页 |
第五章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及市场体系的构建 | 第64-79页 |
5.1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运行机制的构建 | 第64-71页 |
5.1.1 企业用能权资产支持证券的组成要素 | 第64-65页 |
5.1.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 第65-69页 |
5.1.3 企业用能权资产支持证券的定价 | 第69-71页 |
5.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市场体系的构建 | 第71-79页 |
5.2.1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主体 | 第71-74页 |
5.2.2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供给主体 | 第74-76页 |
5.2.3 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二级市场 | 第76-79页 |
第六章 实施企业用能权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 第79-82页 |
6.1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 | 第79页 |
6.2 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 | 第79-80页 |
6.3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附录A | 第92-100页 |
附录B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