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9-10页
第1章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基本问题第10-24页
    1.1 既判力的概念和范围第10-12页
        1.1.1 既判力的概念第10-11页
        1.1.2 既判力的作用范围第11-12页
    1.2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概念和特征第12页
        1.2.1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概念第12页
        1.2.2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特征第12页
    1.3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界限第12-16页
        1.3.1 既判力主观范围界限的确立原则第12-13页
        1.3.2 既判力主观范围界限的具体对象第13-16页
    1.4 既判力主观范围的功能第16-18页
        1.4.1 提高国家审判权的权威性第16-17页
        1.4.2 程序安定性要求第17页
        1.4.3 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第17页
        1.4.4 阻止、防止纠缠性诉讼第17页
        1.4.5 诚实信用原则的贯彻和落实第17-18页
        1.4.6 良好法律秩序的确立第18页
    1.5 既判力主观范围理论与我国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第18-24页
        1.5.1 既判力主观范围理论与民事诉讼再审程序的关系第18-21页
        1.5.2 既判力主观范围视角下民事再审程序改革的基本问题第21-24页
第2章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比较法考察第24-30页
    2.1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4-26页
        2.1.1 德国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4-25页
        2.1.2 日本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5页
        2.1.3 法国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5-26页
        2.1.4 我国台湾地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6页
    2.2 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考察第26-27页
    2.3 两大法系民事判决的既判力主观范围的评析及启示第27-30页
第3章 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0-42页
    3.1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一般原理第30-33页
        3.1.1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含义第30页
        3.1.2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法理基础第30-32页
        3.1.3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类型分析第32-33页
    3.2 诉讼担当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3-34页
        3.2.1 诉讼担当的含义及分类第33页
        3.2.2 诉讼担当情形下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3-34页
        3.2.3 我国诉讼担当法律规定的分析与完善第34页
    3.3 特定继受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4-37页
        3.3.1 诉讼过程中特定继受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第35-36页
        3.3.2 诉讼结束后特定继受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第36-37页
    3.4 请求标的物占有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7-38页
        3.4.1 直接占有人、间接占有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7页
        3.4.2 自主占有人、辅助占有人与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第37-38页
        3.4.3 我国请求标的物占有人制度的完善第38页
    3.5 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的理论热点第38-42页
        3.5.1 民事公益诉讼第38-39页
        3.5.2 身份关系诉讼第39-41页
        3.5.3 雇工侵权诉讼第41-42页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不同应用环境的小型宽带天线设计
下一篇:基于聚类的串并案分析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