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1.2.1 P2P网络借贷作用研究 | 第14-15页 |
1.2.2 P2P网络借贷风险分类研究 | 第15-16页 |
1.2.3 P2P网络借贷风险成因研究 | 第16-17页 |
1.2.4 P2P网络借贷风险定量研究 | 第17-18页 |
1.2.5 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P2P网络借贷概述 | 第25-40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涵义与作用 | 第25-29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概念 | 第25-26页 |
2.1.2 P2P网络借贷的特点 | 第26-27页 |
2.1.3 P2P网络借贷的作用 | 第27-29页 |
2.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兴起与发展 | 第29-31页 |
2.2.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兴起 | 第29页 |
2.2.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2.3 我国P2P网络借贷交易状况 | 第31-34页 |
2.3.1 平台数量及分布 | 第31-32页 |
2.3.2 成交量及贷款余额 | 第32-33页 |
2.3.3 交易人数及活跃度 | 第33页 |
2.3.4 收益率水平及期限 | 第33-34页 |
2.4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运行机制与模式 | 第34-39页 |
2.4.1 纯中介平台模式——以拍拍贷为代表 | 第35-37页 |
2.4.2 担保模式——以人人贷为代表 | 第37-38页 |
2.4.3 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以陆金所为代表 | 第38页 |
2.4.4 债权转让模式——以宜信为代表 | 第38-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理论分析 | 第40-53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40-41页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0页 |
3.1.2 声誉管理理论 | 第40-41页 |
3.1.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41页 |
3.2 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 第41-46页 |
3.2.1 平台外部风险 | 第42页 |
3.2.2 平台内部风险 | 第42-44页 |
3.2.3 不同运营模式下的风险分析 | 第44-46页 |
3.3 P2P网络借贷风险成因的基本分析 | 第46-50页 |
3.3.1 外部成因 | 第46-48页 |
3.3.2 内部成因 | 第48-50页 |
3.4 P2P网络借贷风险成因的理论分析 | 第50-53页 |
3.4.1 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的风险成因分析 | 第50-51页 |
3.4.2 基于交易链条主体的风险成因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度量分析 | 第53-71页 |
4.1 P2P网络借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7页 |
4.1.1 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 第53-54页 |
4.1.2 指标的选取 | 第54-56页 |
4.1.3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56-57页 |
4.2 指标数据的获得与处理 | 第57-58页 |
4.2.1 样本数据的选择 | 第57-58页 |
4.2.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58页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9页 |
4.3.1 AHP确定主观权重 | 第59-68页 |
4.3.2 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68-69页 |
4.3.3 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69页 |
4.4 综合风险的度量 | 第69-71页 |
4.4.1 综合风险的测度 | 第69页 |
4.4.2 风险等级划分 | 第69-71页 |
第五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实证分析 | 第71-80页 |
5.1 指标权重的最终确定 | 第71-76页 |
5.1.1 样本平台的原始指标数据 | 第71-72页 |
5.1.2 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 | 第72-75页 |
5.1.3 AHP-熵值法计算组合权重 | 第75-76页 |
5.2 典型P2P平台的风险度量与评价 | 第76-79页 |
5.2.1 样本平台的综合风险度量 | 第76-78页 |
5.2.2 样本平台的风险等级评价 | 第78-79页 |
5.2.3 各运作模式下典型平台的风险分析 | 第79页 |
5.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79-80页 |
第六章 P2P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 第80-86页 |
6.1 基于平台自身的风险防范对策 | 第80-82页 |
6.1.1 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核,构建信用共享机制 | 第80-81页 |
6.1.2 加强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合作 | 第81页 |
6.1.3 完善风险控制制度,健全管理体制 | 第81-82页 |
6.1.4 提高安全技术水平,防范网络技术风险 | 第82页 |
6.2 基于外部监管的风险防范对策 | 第82-86页 |
6.2.1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落实监管细则 | 第82页 |
6.2.2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征信市场化步伐 | 第82-83页 |
6.2.3 加强信息监管,增强信息披露要求 | 第83-84页 |
6.2.4 加强行业自律 | 第84页 |
6.2.5 完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84-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4页 |
附录A | 第94-96页 |
附录B | 第96-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