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第2章“人文”之义 | 第14-24页 |
2.1“人”之义及其分析 | 第14-17页 |
2.1.1“人”之辞源与词义 | 第14页 |
2.1.2“人”的衍生 | 第14-15页 |
2.1.3 空间使用者分析——贾母 | 第15-17页 |
2.2“文”之义及其特点 | 第17-21页 |
2.2.1“文”之辞源与词义 | 第17-18页 |
2.2.2“文”之衍生 | 第18页 |
2.2.3《红楼梦》的文化界域及其特点 | 第18-21页 |
2.3“人”“文”之间的关系 | 第21-24页 |
2.3.1 内外相应之“人”“文”——性之内尽于己,礼之外顺于道 | 第21-22页 |
2.3.2 体用不二之“人”“文”——用以显体,“人”乃用之本,其根为“文” | 第22-24页 |
第3章“人文”之境 | 第24-34页 |
3.1“人”为主导——女眷行为活动空间模式 | 第24-26页 |
3.1.1 女眷行为活动的中心场所 | 第24-25页 |
3.1.2 女性空间模式特征 | 第25-26页 |
3.2“文”为主导——院落特征和布局 | 第26-29页 |
3.2.1 贾府各院落位置关系 | 第26-27页 |
3.2.2 贾母院规模及建筑形制 | 第27-29页 |
3.3“人文”并重——空间,礼制,实践 | 第29-34页 |
3.3.1 建造形式与社会礼制运作 | 第30-31页 |
3.3.2“人”的状态与贾母上房空间 | 第31-34页 |
第4章“人文”之式 | 第34-44页 |
4.1“工具性的礼制”运作 | 第34-40页 |
4.1.1“常规”礼制实践 | 第34-39页 |
4.1.2 空间推想与复原 | 第39-40页 |
4.2“象征性意识形态”运作 | 第40-44页 |
4.2.1“世俗”话语实践 | 第40-41页 |
4.2.2 座次空间与场景分析 | 第41-44页 |
第5章 结语 —“人文相契,蕴情阐序” | 第44-48页 |
5.1 古代设计蕴含的“人文”观念 | 第44-46页 |
5.1.1“天人合一”思想 | 第44-45页 |
5.1.2“礼乐”思想 | 第45页 |
5.1.3 血缘和宗法文化观念 | 第45-46页 |
5.2“人文”之路——从重“文”到重“人” | 第46-48页 |
5.2.1 空间功能细化 | 第46-47页 |
5.2.2 空间营造手段丰富 | 第47页 |
5.2.3 关注细部设计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红楼梦》贾母上房描写一览表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