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漏洞及漏洞的分类 | 第16-21页 |
·漏洞的定义 | 第16-17页 |
·漏洞与具体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时间相关特性 | 第17页 |
·安全漏洞与系统攻击之间的关系 | 第17-18页 |
·从不同角度看漏洞的分类 | 第18-20页 |
·从用户群体分为 | 第18页 |
·从数据角度看分为 | 第18页 |
·从作用范围角度看分为 | 第18-19页 |
·从触发条件看分为 | 第19页 |
·从操作角度看分为 | 第19-20页 |
·从时序上看可分为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软件漏洞的挖掘方法研究 | 第21-44页 |
·漏洞的研究 | 第21-23页 |
·漏洞挖掘 | 第21页 |
·漏洞分析 | 第21-22页 |
·漏洞利用 | 第22页 |
·漏洞的公布与0day 响应 | 第22-23页 |
·软件漏洞挖掘技术研究 | 第23-39页 |
·安全扫描技术 | 第23-25页 |
·白盒测试 | 第25-29页 |
·源代码评审 | 第25-27页 |
·工具和自动化 | 第27-29页 |
·优点和缺点 | 第29页 |
·黑盒测试 | 第29-32页 |
·人工测试 | 第29-31页 |
·优点和缺点 | 第31-32页 |
·灰盒测试 | 第32-33页 |
·二进制审核 | 第32页 |
·优点和缺点 | 第32-33页 |
·模糊测试(fuzzing)技术 | 第33-36页 |
·模糊测试的局限性 | 第35-36页 |
·静态分析技术 | 第36-37页 |
·优点和缺点 | 第37页 |
·动态分析技术 | 第37-39页 |
·优点和缺点 | 第38-39页 |
·常用调试工具介绍 | 第39-40页 |
·OllyDbg | 第39页 |
·SoftIce | 第39页 |
·WinDbg | 第39页 |
·IDA Pro | 第39-40页 |
·软件安全漏洞挖掘的一般流程框架设计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流分析的漏洞检测器模型 | 第44-52页 |
·数据流分析简介 | 第44页 |
·相关工作 | 第44-45页 |
·漏洞检测器的概要设计 | 第45-49页 |
·实验 | 第49页 |
·漏洞检测器的特点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漏洞数据库的介绍和设计 | 第52-67页 |
·建立漏洞数据库的意义 | 第52页 |
·漏洞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 第52-53页 |
·怎样衡量一个漏洞数据库的好坏 | 第53-54页 |
·目前几个主流漏洞数据库 | 第54-56页 |
·CERT | 第54-55页 |
·ISS 的X-FORCE 扫描系统的漏洞数据库 | 第55页 |
·CVE(Common Vulnerability and Exposures) | 第55-56页 |
·漏洞数据库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56-66页 |
·需求分析 | 第56-58页 |
·系统安全漏洞的实例 | 第58-59页 |
·概念结构设计 | 第59-62页 |
·漏洞数据库数据入库 | 第62-65页 |
·漏洞数据库查询 | 第65-66页 |
·本章总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67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