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1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22页 |
1.1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的概念 | 第14页 |
1.2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的特征 | 第14-22页 |
1.2.1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特征 | 第14-17页 |
1.2.2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方式特征 | 第17-18页 |
1.2.3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时间特征 | 第18-20页 |
1.2.4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空间特征 | 第20页 |
1.2.5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结果特征 | 第20-22页 |
2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过程 | 第22-29页 |
2.1 被害前 | 第22-24页 |
2.1.1 机会被害:偶然落入犯罪圈套 | 第23页 |
2.1.2 精准被害:个人信息泄露 | 第23-24页 |
2.2 被害中 | 第24-26页 |
2.2.1 主动顺应:被牵着鼻子走 | 第24-25页 |
2.2.2 积极应对:避免上当受骗 | 第25-26页 |
2.3 被害后 | 第26-29页 |
2.3.1 主动报案:避免或减少损失 | 第27页 |
2.3.2 自认倒霉:不利于打击犯罪 | 第27-28页 |
2.3.3 遭受刺激:造成次生伤害 | 第28-29页 |
3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原因分析 | 第29-42页 |
3.1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被害的直接原因 | 第29-34页 |
3.1.1 被害的易感性 | 第29-32页 |
3.1.2 被害的诱发性 | 第32-33页 |
3.1.3 被害的受容性 | 第33-34页 |
3.2 管理和监管不力:提供了更多的被害机会 | 第34-38页 |
3.2.1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突出 | 第34-35页 |
3.2.2 电信运营的管理和监管缺位 | 第35-37页 |
3.2.3 金融行业监管不力 | 第37-38页 |
3.3 防控机制落后:保护力度不足 | 第38-42页 |
3.3.1 电信诈骗犯罪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9-40页 |
3.3.2 电信诈骗犯罪打击防范机制不适应 | 第40-42页 |
4 电信诈骗犯罪被害预防的对策 | 第42-52页 |
4.1 减少被害人被害性,促进积极的被害预防 | 第42-45页 |
4.1.1 被害前加强防范 | 第42-44页 |
4.1.2 被害中理智应对 | 第44页 |
4.1.3 被害后及时挽救 | 第44-45页 |
4.2 堵住监管漏洞,减少被害机会 | 第45-47页 |
4.2.1 加强个人信息监管 | 第45-46页 |
4.2.2 强化电信行业监管 | 第46页 |
4.2.3 加强金融行业监管 | 第46-47页 |
4.3 完善防控机制,加强被害保护 | 第47-52页 |
4.3.1 完善电信诈骗犯罪相关法律制度 | 第47-50页 |
4.3.2 创新电信诈骗犯罪打击防范机制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