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对德性本质的追问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言 | 第9-17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德性概念的词源考证及中译辨析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德性概念的词源学考证 | 第17页 |
第二节 “virtue”的中文译法讨论 | 第17-23页 |
第二章 阿奎那对德性本质追问的哲学、神学渊源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哲学渊源 | 第23-28页 |
一、苏格拉底对德性本质的尝试性探究 | 第23-25页 |
二、柏拉图对德性本质的进一步探索 | 第25-26页 |
三、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本质的界定 | 第26-28页 |
第二节 神学渊源 | 第28-33页 |
一、《新约》中的德性思想 | 第28-29页 |
二、奥古斯丁对德性的界定 | 第29-31页 |
三、多明我会重道德和德性的传统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对德性本质的追问 | 第33-45页 |
第一节 追问德性本质的方法 | 第33-35页 |
一、种加属差 | 第34页 |
二、四因说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德性的四因界定 | 第35-42页 |
一、形式因:“善良的品质” | 第35-37页 |
二、质料因:“灵魂” | 第37-39页 |
三、目的因:“使人正直生活,无人用之于恶” | 第39-40页 |
四、动力因:上帝或行为习惯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对德性定义的质疑和释疑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德性伦理学复兴背景下追问德性本质的价值 | 第45-53页 |
第一节 重建德性伦理学权威 | 第45-47页 |
一、复兴德性传统 | 第45-46页 |
二、重构德性概念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探索德性伦理学发展道路 | 第47-49页 |
一、澄清德性和规范的关系 | 第47-48页 |
二、重建德性伦理的目的论架构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人文主义思想价值 | 第49-53页 |
一、理性与信仰的整合 | 第49-50页 |
二、德性对道德自我的塑造 | 第50-53页 |
结论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