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硫普罗宁制剂的药动学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前言第14-20页
    1.1 药动学研究的意义第14页
    1.2 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的研究意义第14-15页
    1.3 化学衍生化技术在色谱、质谱中的应用第15-17页
        1.3.1 衍生化技术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第16页
        1.3.2 衍生化技术在液相色谱-质谱中的应用第16页
        1.3.3 衍生化技术应用于疏基化合物第16-17页
    1.4 硫普罗宁的研究进展第17-18页
    1.5 丹参的护肝作用第18页
    1.6 中西药联用在临床上的应用第18-19页
        1.6.1 中西药并重模式第18-19页
        1.6.2 西药为主、中药参与模式第19页
    1.7 研究计划第19-20页
第2章 生物样品中硫普罗宁的定量分析方法第20-34页
    2.1 仪器、试药与实验动物第20-21页
    2.2 溶液的配制第21-22页
        2.2.1 大鼠药动学研究第21页
        2.2.2 小鼠组织分布研究第21-22页
    2.3 衍生化产物的制备第22页
    2.4 色谱条件第22页
    2.5 系统适用性试验第22页
    2.6 物样品的衍生化第22页
    2.7 生物样品预处理第22-23页
    2.8 未知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第23页
    2.9 分析方法确证第23-31页
        2.9.1 专属性第23-24页
        2.9.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第24-26页
        2.9.3 定量下限第26页
        2.9.4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26页
        2.9.5 稳定性考察第26-27页
        2.9.6 提取回收率第27-31页
    2.10 讨论第31-34页
        2.10.1 衍生化反应条件的选择第31-32页
        2.10.2 流动相条件的选择第32-33页
        2.10.3 提取条件的选择择第33页
        2.10.4 内标的选择第33-34页
第3章 硫普罗宁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34-42页
    3.1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第34页
    3.2 大鼠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第34-38页
    3.3 小鼠组织分布研究结果第38-39页
    3.4 讨论第39-42页
        3.4.1 试验动物的选择第39页
        3.4.2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第39页
        3.4.3 药物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第39-42页
            3.4.3.1 单独给药组第39-40页
            3.4.3.2 联合给药组第40-42页
第4章 硫普罗宁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第42-54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42-43页
    4.2 溶液的配制第43-44页
    4.3 色谱、质谱条件第44页
    4.4 血浆样品预处理第44页
    4.5 分析方法确证第44-49页
        4.5.1 专属性第44-46页
        4.5.2 标准曲线与线性范围第46页
        4.5.3 定量下限第46页
        4.5.4 精密度与准确度第46-47页
        4.5.5 提取回收率第47页
        4.5.6 样品稳定性第47页
        4.5.7 基质效应第47-49页
    4.6 临床试验方法第49-50页
        4.6.1 研究对象第49-50页
        4.6.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第50页
        4.6.3 未知样品测定第50页
    4.7 数据处理第50-51页
    4.8 人体内相对生物利用度及生物等效性评价第51-52页
    4.9 讨论第52-54页
        4.9.1 质谱、色谱条件的选择第52-53页
        4.9.2 内标的选择第53页
        4.9.3 人体药力学研究第53-54页
第5章 结论第54-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60页
个人简历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氨氯地平和文拉法辛及代谢物UPLC-MS/MS方法研究
下一篇:头孢吡肟在中国五个民族人群的药动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