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主要符号及含义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 ·黄土高原侵蚀期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侵蚀期的类型 | 第15-16页 |
| ·三门古湖的消亡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 第16-17页 |
| ·地文期与黄土高原侵蚀期 | 第17-18页 |
| ·黄土地层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黄土的成因与分布 | 第18-19页 |
| ·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气候意义 | 第19-20页 |
|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0-21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 ·研究区第四纪地质及地貌特征 | 第22-23页 |
| ·研究区的水土流失 | 第23-24页 |
| ·选题的依据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24-27页 |
| 第2章 确定侵蚀期的地质记录 | 第27-39页 |
|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层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 第27-33页 |
| ·华北平原第四系地层 | 第27-30页 |
|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 第30页 |
| ·华北平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的侵蚀速率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河流阶地的形成与土壤侵蚀 | 第33-35页 |
| ·河流阶地及主要类型 | 第33页 |
| ·黄河中游河流阶地概况 | 第33-34页 |
| ·河流阶地与土壤侵蚀 | 第34-35页 |
| ·古土壤发生层次的缺失与土壤侵蚀 | 第35-36页 |
| ·土壤发生层次 | 第35页 |
| ·古土壤发生层次与土壤侵蚀 | 第35-36页 |
| ·侵蚀面与土壤侵蚀 | 第36-39页 |
| ·地层接触关系 | 第36页 |
| ·侵蚀面与侵蚀事件的判别 | 第36-39页 |
| 第3章 强烈侵蚀发生的环境条件 | 第39-47页 |
| ·构造运动与土壤侵蚀 | 第39-42页 |
| ·黄土高原新构造运动与侵蚀 | 第39-41页 |
| ·青藏高原隆升与黄土高原侵蚀环境的演变 | 第41页 |
| ·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与土壤侵蚀 | 第41-42页 |
| ·气候变迁与土壤侵蚀 | 第42-46页 |
| ·冷干期与暖湿期 | 第43-44页 |
| ·气候过渡期 | 第44-45页 |
| ·气候带与侵蚀 | 第45-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第四层古土壤所揭示的古气候信息 | 第47-53页 |
| ·样品采集与实验分析 | 第47-49页 |
| ·剖面概述 | 第47页 |
| ·样品测量 | 第47-48页 |
| ·年代确定 | 第48-49页 |
| ·气候替代指标的选取 | 第49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结果 | 第49-50页 |
| ·洛川 54 记录的气候次周期 | 第50-52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52-53页 |
| ·讨论 | 第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第5章 黄土地层记录的侵蚀事件 | 第53-75页 |
| ·气候侵蚀期的推求 | 第53-57页 |
| ·理论基础 | 第53-54页 |
| ·数据来源 | 第54-55页 |
| ·气候侵蚀期的获取 | 第55-57页 |
| ·各侵蚀面所代表的侵蚀期 | 第57-71页 |
| ·野外考察 | 第57页 |
| ·洛川各侵蚀面及其代表的侵蚀期 | 第57-61页 |
| ·宝鸡各侵蚀面及其代表的侵蚀期 | 第61-66页 |
| ·铜川各侵蚀面及其所代表的侵蚀期 | 第66-67页 |
| ·淳化各侵蚀面及其所代表的侵蚀期 | 第67-69页 |
| ·其他侵蚀面及其所代表的侵蚀期 | 第69-71页 |
| ·小结 | 第71-75页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5-78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讨论、不足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93页 |
| 附录 | 第93-95页 |
| 作者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