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一、国内的研究状态 | 第11-12页 |
| 二、国外的研究状态 | 第12-13页 |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3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3-15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二、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邓小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必然性和理论渊源 | 第15-23页 |
| 第一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 第15-18页 |
|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必要性因素 | 第15-16页 |
| 二、改革开放是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 第16-17页 |
| 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是邓小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8-23页 |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 第18-19页 |
| 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奠定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 三、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和特征 | 第23-35页 |
| 第一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3-26页 |
| 一、萌芽时期 | 第23-24页 |
| 二、基本形成时期 | 第24-25页 |
| 三、成熟发展时期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内容 | 第26-31页 |
|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第26-27页 |
|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第27-29页 |
| 三、爱国主义是中国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 第29-30页 |
| 四、培育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 第30-31页 |
| 第三节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特征 | 第31-35页 |
| 一、开放型与原则性的统一 | 第31-33页 |
| 二、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邓小平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35-42页 |
| 第一节 理论价值 | 第35-39页 |
|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宝库 | 第35-36页 |
| 二、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强大思想武器 | 第36-37页 |
| 三、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实践价值 | 第39-42页 |
| 一、为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指明了方向铺筑了道路 | 第39页 |
| 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 第39-41页 |
| 三、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注释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