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理论概述 | 第14-19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2.1.1 社会管理 | 第14页 |
2.1.2 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 第14-15页 |
2.2 变迁理论 | 第15-16页 |
2.2.1 制度变迁 | 第15页 |
2.2.2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变迁 | 第15-16页 |
2.3 社会管理理论 | 第16-19页 |
2.3.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 第16页 |
2.3.2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 第16-18页 |
2.3.3 马克思主义管理思想 | 第18-19页 |
第3章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19-31页 |
3.1 封建社会时期的“乡绅治乡”管理体制 | 第19-21页 |
3.1.1“乡绅治乡”管理体制的缘起 | 第19-20页 |
3.1.2“乡绅治乡”管理体制的运作 | 第20页 |
3.1.3“乡绅治乡”管理体制的式微 | 第20-21页 |
3.2 计划经济时期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 第21-23页 |
3.2.1“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 | 第21页 |
3.2.2“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组织体系 | 第21-22页 |
3.2.3“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历史评价 | 第22-23页 |
3.3 改革开放初期的“乡政村治”管理体制 | 第23-26页 |
3.3.1“乡政村治”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 | 第23-24页 |
3.3.2“乡政村治”管理体制的运行程序 | 第24-25页 |
3.3.3“乡政村治”管理体制的改革评析 | 第25-26页 |
3.4 城乡统筹时期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 第26-31页 |
3.4.1“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形成背景 | 第26-27页 |
3.4.2“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探索实践 | 第27-29页 |
3.4.3“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困境 | 第29-31页 |
第4章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 | 第31-38页 |
4.1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特征 | 第31-34页 |
4.1.1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体从一元到多元 | 第31页 |
4.1.2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结构从集权到分权 | 第31-32页 |
4.1.3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方式从人治到法治 | 第32-33页 |
4.1.4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理念从管控到服务 | 第33页 |
4.1.5 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环境从封闭到开放 | 第33-34页 |
4.2 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的逻辑动因 | 第34-38页 |
4.2.1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求变 | 第34-35页 |
4.2.2 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推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革 | 第35页 |
4.2.3 全球一体化浪潮冲击,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展 | 第35-36页 |
4.2.4 公民参与意识的觉醒,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 第36-38页 |
第5章 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深化路径 | 第38-46页 |
5.1 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迁与发展的目标模式 | 第38-39页 |
5.2 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5.2.1 以坚持党的领导为重要基础 | 第39-40页 |
5.2.2 以保障农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 第40页 |
5.2.3 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为发展方向 | 第40页 |
5.2.4 以建设和谐稳定新农村为改革目标 | 第40-41页 |
5.3 新时期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深化路径 | 第41-46页 |
5.3.1 转变职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 第41-42页 |
5.3.2 整合资源,多元投融资保障管理经费投入 | 第42-43页 |
5.3.3 社区教育,推进农村社区的人力资源开发 | 第43-44页 |
5.3.4 培育自治,实现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新格局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