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7-44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聚酯纤维的概述 | 第17-22页 |
1.2.1 聚酯纤维的结构特性 | 第18页 |
1.2.2 聚酯纤维的应用特性 | 第18-19页 |
1.2.3 聚酯纤维的热降解特性 | 第19-22页 |
1.2.4 聚酯纤维的燃烧特性 | 第22页 |
1.3 聚酯纤维的阻燃改性研究 | 第22-27页 |
1.3.1 聚酯的阻燃机理 | 第22-24页 |
1.3.1.1 阻隔炭层保护机理 | 第23页 |
1.3.1.2 活性自由基捕捉机理 | 第23-24页 |
1.3.1.3 气体稀释机理 | 第24页 |
1.3.1.4 热量吸收机理 | 第24页 |
1.3.2 聚酯用阻燃剂 | 第24-26页 |
1.3.3 聚酯纤维阻燃改性方法 | 第26-27页 |
1.4 聚酯纤维的抗熔滴改性研究 | 第27-34页 |
1.4.1 共混法抗熔滴改性 | 第28-29页 |
1.4.2 共聚法抗熔滴改性 | 第29-32页 |
1.4.3 后整理抗熔滴改性 | 第32-34页 |
1.4.4 纤维混纺抗熔滴改性 | 第34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4页 |
第二章: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制备及其性能 | 第44-67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45-50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45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45-46页 |
2.1.3 样品制备 | 第46-48页 |
2.1.3.1 侧链型含磷阻燃剂的端羟基化改性 | 第46页 |
2.1.3.2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制备 | 第46-48页 |
2.1.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48-50页 |
2.1.4.1 阻燃剂的红外测试 | 第48页 |
2.1.4.2 共聚酯的特性粘度测试 | 第48-49页 |
2.1.4.3 共聚酯的核磁共振测试 | 第49页 |
2.1.4.4 共聚酯的磷元素测试 | 第49页 |
2.1.4.5 共聚酯的熔融和结晶性能测试 | 第49页 |
2.1.4.6 共聚酯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49页 |
2.1.4.7 共聚酯的阻燃性能测试 | 第49-5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0-62页 |
2.2.1 侧链型含磷阻燃剂的端羟基化改性与表征 | 第50-53页 |
2.2.1.1 端羟基侧链型含磷阻燃剂的结构表征 | 第50-51页 |
2.2.1.2 端羟基侧链型含磷阻燃剂的热稳定性能表征 | 第51-53页 |
2.2.2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53-59页 |
2.2.2.1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结构表征 | 第53-55页 |
2.2.2.2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熔融结晶行为 | 第55-56页 |
2.2.2.3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热稳定性 | 第56-57页 |
2.2.2.4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燃烧行为 | 第57-59页 |
2.2.3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阻燃机理 | 第59-60页 |
2.2.3.1 改性阻燃剂对成炭性影响 | 第59页 |
2.2.3.2 改性阻燃剂对炭层结构影响 | 第59-60页 |
2.2.4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热稳定性 | 第60-62页 |
2.2.4.1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耐水解稳定性 | 第60-61页 |
2.2.4.2 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耐氧化降解稳定性 | 第61-6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第三章:侧链型含磷共聚酯及纤维的抗熔滴改性 | 第67-98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68-72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68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68-69页 |
3.1.3 样品制备 | 第69-71页 |
3.1.3.1 硅溶胶的制备 | 第69页 |
3.1.3.2 纳米氢氧化镁溶胶的制备 | 第69页 |
3.1.3.3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制备 | 第69-70页 |
3.1.3.4 切片的预结晶和干燥 | 第70页 |
3.1.3.5 共聚酯纤维的制备 | 第70-71页 |
3.1.4 测试与表征 | 第71-72页 |
3.1.4.1 特性粘度测试 | 第71页 |
3.1.4.2 熔融和结晶性能测试 | 第71页 |
3.1.4.3 热稳定性测试 | 第71页 |
3.1.4.4 阻燃性能测试 | 第71页 |
3.1.4.5 扫描电镜测试 | 第71页 |
3.1.4.6 拉曼测试 | 第71页 |
3.1.4.7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 第71页 |
3.1.4.8 炭层红外测试 | 第71-72页 |
3.1.4.9 纤度测试 | 第72页 |
3.1.4.10 纤维力学强度测试 | 第72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72-94页 |
3.2.1 无机溶胶的筛选 | 第72-73页 |
3.2.2 无机溶胶的表面修饰 | 第73-75页 |
3.2.3 无机溶胶添加工艺对共聚酯的影响 | 第75-77页 |
3.2.4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熔融和结晶性能 | 第77-78页 |
3.2.5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热稳定性分析 | 第78-79页 |
3.2.6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阻燃性能 | 第79-82页 |
3.2.6.1 极限氧指数和UL-94 垂直燃烧 | 第79-81页 |
3.2.6.2 锥形量热测试 | 第81-82页 |
3.2.7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阻燃抗熔滴机理探讨 | 第82-91页 |
3.2.7.1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同步热分析测试 | 第82-84页 |
3.2.7.2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XPS测试 | 第84-85页 |
3.2.7.3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拉曼光谱测试 | 第85-87页 |
3.2.7.4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残炭表面形貌结构 | 第87-88页 |
3.2.7.5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残炭层化学结构表征 | 第88-89页 |
3.2.7.6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裂解测试 | 第89-91页 |
3.2.8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 第91-94页 |
3.2.8.1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的力学性能 | 第91-93页 |
3.2.8.2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纤维的阻燃性能 | 第93页 |
3.2.8.3 硅溶胶-侧链型含磷共聚酯纤维的燃烧行为 | 第93-9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第四章:聚酯织物的阻燃与抗熔滴改性 | 第98-130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99-102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99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99页 |
4.1.3 样品制备 | 第99-101页 |
4.1.3.1 聚硅氧烷溶胶的水解缩合工艺 | 第99-100页 |
4.1.3.2 聚硅氧烷凝胶的固化 | 第100页 |
4.1.3.3 柔性聚硅氧烷溶胶的制备 | 第100页 |
4.1.3.4 聚酯织物表面涂覆工艺 | 第100-101页 |
4.1.4 测试与表征方法 | 第101-102页 |
4.1.4.1 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表征 | 第101页 |
4.1.4.2 热重稳定性表征 | 第101页 |
4.1.4.3 磷含量测试 | 第101页 |
4.1.4.4 阻燃性能测试 | 第101页 |
4.1.4.5 表面形貌表征 | 第101页 |
4.1.4.6 拉曼光谱表征 | 第101页 |
4.1.4.7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表征 | 第101-102页 |
4.1.4.8 锥形量热分析 | 第102页 |
4.1.4.9 耐水洗稳定性测试 | 第10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25页 |
4.2.1 聚酯织物的阻燃抗熔滴改性 | 第102-121页 |
4.2.1.1 聚硅氧烷水解缩合工艺探讨 | 第102-104页 |
4.2.1.2 柔性聚硅氧烷溶胶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104-106页 |
4.2.1.3 涂覆工艺对聚酯织物的阻燃性能影响 | 第106页 |
4.2.1.4 浸渍涂覆对聚酯织物的结构影响 | 第106-109页 |
4.2.1.5 浸渍涂覆对聚酯织物的热稳定性能影响 | 第109-111页 |
4.2.1.6 浸渍涂覆对织物的阻燃性能影响 | 第111-112页 |
4.2.1.7 浸渍涂覆对聚酯织物的结构性能影响 | 第112-114页 |
4.2.1.8 浸渍涂覆织物的抗熔滴阻燃机理研究 | 第114-120页 |
4.2.1.9 浸渍涂覆织物的耐水洗稳定性能 | 第120-121页 |
4.2.2 阻燃聚酯织物的抗熔滴改性 | 第121-125页 |
4.2.2.1 阻燃聚酯织物的制备 | 第121-122页 |
4.2.2.2 阻燃聚酯织物的涂覆性能研究 | 第122-123页 |
4.2.2.3 涂覆整理阻燃聚酯织物的燃烧行为 | 第123-12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0页 |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4页 |
5.1 全文结论 | 第130-132页 |
5.2 展望 | 第132-134页 |
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