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大理国原始宗教与政治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理论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2) 田野调查法 | 第10-11页 |
四、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中国原始宗教研究 | 第11-12页 |
(二) 民族原始宗教研究 | 第12-14页 |
(三) 南诏大理原始宗教研究 | 第14-16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南诏大理国原始宗教概况 | 第18-23页 |
一、宗教领袖 | 第18-19页 |
二、崇拜对象 | 第19-23页 |
(一) 自然崇拜 | 第19-20页 |
(二) 祖先崇拜 | 第20-21页 |
(三) 图腾崇拜 | 第21-23页 |
第二章、原始宗教与政治的互动 | 第23-30页 |
一、祭铁柱(天)与南诏(蒙舍诏)的建立 | 第23-25页 |
二、苍山会盟与贞元册南诏 | 第25-27页 |
三、段思平和三十七部会盟与大理国的建立 | 第27-28页 |
四、罗刹阁及巫佛斗争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南诏大理国原始宗教重要遗物、遗迹 | 第30-58页 |
一、苍山神祠 | 第30-37页 |
(一) 苍山神祠现状 | 第30-35页 |
1、建筑 | 第30-31页 |
2、祀神 | 第31-33页 |
(1) 玷苍山昭明镇国皇帝 | 第31-32页 |
(2) 文昭南诏杜夫子 | 第32-33页 |
3、碑刻 | 第33-35页 |
(1) 钟馗造像碑 | 第33-34页 |
(2) 宋湘碑 | 第34-35页 |
(二) 有关苍山神祠的文献资料 | 第35-36页 |
1、《蛮书》之苍山会盟仪式 | 第35页 |
2、《蛮书》之苍山会盟《誓文》 | 第35-36页 |
(三) 有关苍山会盟的文物资料 | 第36-37页 |
1、贞元册南诏印 | 第36-37页 |
2、袁滋摩崖石刻 | 第37页 |
二、罗刹阁 | 第37-49页 |
(一) 罗刹阁现状 | 第38-44页 |
1、建筑 | 第38-39页 |
2、祀神 | 第39-41页 |
3、碑刻 | 第41-44页 |
(1) 观音古阁碑刻 | 第41-42页 |
(2) 重修罗刹阁新建侍香楼碑记 | 第42-43页 |
(3) 罗刹古阁重修志 | 第43-44页 |
(二) 关于观音伏罗刹的神话故事 | 第44-45页 |
(三) 关于罗刹阁的文献记载 | 第45-49页 |
1、《南诏图传》之“观音七化” | 第45-47页 |
2、《白古通记》之“观音七化” | 第47-48页 |
3、《白国因由》之“观音十八化” | 第48-49页 |
三、南诏铁柱庙 | 第49-55页 |
(一) 南诏铁柱现状 | 第49-53页 |
1、建筑 | 第50-52页 |
2、南诏铁柱 | 第52-53页 |
(二) 关于铁柱庙的文物资料 | 第53-54页 |
1、《南诏图传》之“张乐进求祭柱图” | 第53-54页 |
2、《南诏图传·文字卷》之《铁柱记》 | 第54页 |
(三) 有关铁柱的传说 | 第54-55页 |
四、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 | 第55-58页 |
(一) 碑刻现状 | 第55-56页 |
(二) 有关文献记载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南诏原始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分析 | 第58-65页 |
一、原始神权与政权交流的特点 | 第58-61页 |
(一) 相融合流 | 第58-59页 |
(二) 王权神授 | 第59-60页 |
(三) 适应性互动 | 第60-61页 |
二、原始宗教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 第61-65页 |
(一) 自身内部的保守与改革 | 第61-63页 |
(二) 多元宗教文化格局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一、 专著 | 第66页 |
二、 期刊论文 | 第66-67页 |
三、 史志资料 | 第67页 |
四、 其他类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