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自认制度概述 | 第10-20页 |
一、自认的含义 | 第10-11页 |
二、自认的性质 | 第11-14页 |
(一) 从自认是否是一种证据的角度 | 第11-13页 |
(二) 从作出自认行为的要件的角度 | 第13-14页 |
三、自认的分类 | 第14-16页 |
(一) 诉讼上的自认与诉讼外的自认 | 第14页 |
(二) 明示自认与默示自认 | 第14-15页 |
(三) 完全自认与限制自认 | 第15页 |
(四) 先行自认与后行自认 | 第15页 |
(五) 当事人自认与代理人自认 | 第15-16页 |
四、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一) 辩论主义与自认制度 | 第16-17页 |
(二) 处分原则与自认制度 | 第17-18页 |
(三) 诚实信用原则与自认制度 | 第18-19页 |
(四) 诉讼经济原则与自认制度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自认的常态形式 | 第20-28页 |
一、明示自认的含义 | 第20页 |
二、自认的一般构成要件 | 第20-24页 |
(一) 自认是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陈述 | 第20-22页 |
(二) 自认是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所作出的陈述 | 第22页 |
(三) 自认的事实必须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相一致 | 第22页 |
(四) 自认是不利于己的事实陈述 | 第22-24页 |
三、自认的效力 | 第24-25页 |
(一) 自认对当事人的效力 | 第24页 |
(二) 自认对法院的效力 | 第24-25页 |
(三) 自认的效力限制 | 第25页 |
四、自认的撤销 | 第25-28页 |
(一) 自认撤销之立法例 | 第26页 |
(二) 自认撤销的条件 | 第26-28页 |
第三章 自认的非常态形式 | 第28-36页 |
一、诉讼外的自认 | 第28-29页 |
(一) 诉讼外自认的含义 | 第28页 |
(二) 诉讼外自认之立法例 | 第28-29页 |
(三) 诉讼外自认的适用 | 第29页 |
二、拟制自认 | 第29-32页 |
(一) 拟制自认的含义 | 第29-30页 |
(二) 拟制自认的表现方式 | 第30-31页 |
(三) 拟制自认的效力及追复 | 第31-32页 |
三、先行自认 | 第32-34页 |
(一) 先行自认的含义 | 第32页 |
(二) 先行自认的撤回 | 第32-33页 |
(三) 在争点排除过程中的先行自认 | 第33-34页 |
四、限制自认 | 第34-36页 |
(一) 限制自认的含义 | 第34页 |
(二) 限制自认的处理原则 | 第34-35页 |
(三) 限制自认的效力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 第36-45页 |
一、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现状 | 第36-40页 |
(一) 我国自认制度的立法历史与现状 | 第36-37页 |
(二) 我国自认制度的适用现状 | 第37-38页 |
(三) 对我国自认制度立法状况的评判 | 第38-39页 |
(四) 制约我国自认制度运行的因素 | 第39-40页 |
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意义 | 第40-42页 |
(一)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意思自治 | 第40页 |
(二) 有利于诉讼理念从客观真实走向法律真实 | 第40-41页 |
(三) 有利于保障程序公正 | 第41页 |
(四) 有利于和谐稳定解决民事纠纷 | 第41-42页 |
三、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自认制度的构想 | 第42-45页 |
(一) 构建适合自认运行的制度环境 | 第42-43页 |
(二) 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