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传动系统概述 | 第12-18页 |
1.2.1 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传动结构形式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传动系统发展现状 | 第14-18页 |
1.3 工程车辆自动变速发展状况 | 第18-20页 |
1.3.1 自动变速技术在工程车辆上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外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2章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结构方案 | 第23-33页 |
2.1 传统装载机结构特性分析 | 第23-24页 |
2.2 装载机工况分析 | 第24-30页 |
2.2.1 装载机作业工况 | 第24-26页 |
2.2.2 发动机功率损失分析 | 第26-29页 |
2.2.3 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分析 | 第29-30页 |
2.3 串联混合动力装载机传动系统结构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参数匹配 | 第33-47页 |
3.1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匹配 | 第33-38页 |
3.1.1 发动机参数匹配 | 第33-34页 |
3.1.2 电动机/发电机参数匹配 | 第34-35页 |
3.1.3 超级电容参数匹配 | 第35-36页 |
3.1.4 变速器参数匹配 | 第36-38页 |
3.2 基于蚁群算法的参数匹配优化 | 第38-45页 |
3.2.1 参数匹配的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第38-40页 |
3.2.2 蚁群算法简介 | 第40-41页 |
3.2.3 多任务蚁群劳动分工数学模型 | 第41-44页 |
3.2.4 基于多任务蚁群劳动分工算法的参数匹配优化 | 第44-45页 |
3.2.5 参数匹配优化结果 | 第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系统建模 | 第47-61页 |
4.1 发动机建模 | 第47-51页 |
4.2 电动机建模 | 第51-53页 |
4.3 超级电容建模 | 第53-55页 |
4.4 液压系统建模 | 第55-56页 |
4.5 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56-59页 |
4.5.1 车辆驱动力 | 第56-57页 |
4.5.2 作业阻力 | 第57-58页 |
4.5.3 滚动阻力 | 第58页 |
4.5.4 坡度阻力 | 第58页 |
4.5.5 空气阻力 | 第58-59页 |
4.5.6 加速阻力 | 第59页 |
4.5.7 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 第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研究 | 第61-75页 |
5.1 现有换挡规律的不足 | 第61-66页 |
5.1.1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手动换挡规律 | 第61-65页 |
5.1.2 传统工程车辆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 | 第65页 |
5.1.3 串联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 | 第65-66页 |
5.2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 | 第66-73页 |
5.2.1 串联混合动力工程车辆自动变速特点 | 第66-68页 |
5.2.2 换挡参数选择 | 第68-69页 |
5.2.3 二参数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 | 第69-71页 |
5.2.4 三参数自动变速节能换挡规律 | 第71-7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串联混合动力自动变速试验 | 第75-89页 |
6.1 串联混合动力电控验台搭建 | 第75-78页 |
6.2 试验平台控制系统 | 第78-81页 |
6.2.1 CAN 总线网络结构 | 第78页 |
6.2.2 CAN 总线子网络系统 | 第78-79页 |
6.2.3 CAN 总线网络软硬件开发 | 第79-81页 |
6.2.4 图形界面开发 | 第81页 |
6.3 试验方案设计 | 第81-85页 |
6.3.1 动力系统能量管理 | 第81-82页 |
6.3.2 实验目的及试验内容 | 第82-83页 |
6.3.3 试验参数设定 | 第83-85页 |
6.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5-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7.1 论文主要工作 | 第89-90页 |
7.2 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