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的浙北乡村景观营建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4-40页
    1.1 论文的缘起第14-26页
        1.1.1 上世纪乡村发展模式的简要回顾第14-16页
        1.1.2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第16-17页
        1.1.3 国外经验概述第17-20页
        1.1.4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反思第20-26页
    1.2 乡村理论研究的概述第26-31页
        1.2.1 社会学第26-28页
        1.2.2 地理学第28-29页
        1.2.3 建筑学第29-30页
        1.2.4 聚居学第30-31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1.4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第32-35页
        1.4.1 研究内容第32-34页
        1.4.2 研究框架第34-35页
    1.5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5-36页
        1.5.1 研究方法第35-36页
        1.5.2 技术路线第36页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36-38页
    1.7 论文创新点第38页
    1.8 本章小结第38-40页
2. 相关理论综述与主要概念解析第40-70页
    2.1 景观生态学的概述第40-61页
        2.1.1 景观概念的演变第40-43页
        2.1.2 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特点第43-45页
        2.1.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第45-50页
        2.1.4 景观生态学的的空间语言第50-61页
    2.2 生态安全格局第61-63页
        2.2.1 景观生态规划与景观安全格局第61-62页
        2.2.2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定义第62-63页
    2.3 乡村景观系统的尺度第63-68页
        2.3.1 尺度与格局第63-65页
        2.3.2 尺度的等级第65-68页
    2.4 乡村景观系统研究的基本观点第68页
    2.5 本童小结第68-70页
3. 乡村景观系统的格局演变分析第70-108页
    3.1 乡村景观系统的生态过程第70-81页
        3.1.1 干扰与稳定性第70-73页
        3.1.2 村域尺度下的格局演变第73-79页
        3.1.3 村庄尺度下的格局演变第79-81页
    3.2 乡村景观系统格局演变的量化第81-90页
        3.2.1 景观分类第82-83页
        3.2.2 尺度精度的选择第83-86页
        3.2.3 指标选取与释义第86-90页
    3.3 案例样本对象的概况第90-96页
        3.3.1 地理位置与自然交通条件第91-92页
        3.3.2 社会经济概况第92-94页
        3.3.3 自然村庄分布与配套设施第94页
        3.3.4 村庄建设现状概况第94-96页
    3.4 指标计算与结果分析第96-107页
        3.4.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96-99页
        3.4.2 数据结果分析第99-107页
    3.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4. 乡村景观系统生态安全格局的判别与建立第108-128页
    4.1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的单因子分析第108-125页
        4.1.1 水系第109-114页
        4.1.2 耕地第114-117页
        4.1.3 林地第117页
        4.1.4 湿地第117-121页
        4.1.5 地形地貌第121-125页
    4.2 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整合第125-126页
    4.3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5. 村域体系的规划策略研究第128-152页
    5.1 村域体系重组演进的现状分析第128-133页
    5.2 村域体系重组演进的实践反思第133-142页
        5.2.1 迁村并点的途径与模式第134-138页
        5.2.2 中心村建设的选址、规模与方式第138-142页
    5.3 村域体系设计的优化建议第142-151页
        5.3.1 村域体系的价值判断第142-146页
        5.3.2 村域体系优化执行的案例分析第146-151页
    5.4 本章小结第151-152页
6. 村庄聚落的建设措施研究第152-170页
    6.1 村庄聚落斑块中的边界分析第152-155页
        6.1.1 边界的分类第152页
        6.1.2 边界的形态第152-153页
        6.1.3 边界的意义第153-154页
        6.1.4 边界的优化建议第154-155页
    6.2 村庄聚落的居住密度分析第155-162页
        6.2.1 现状人均用地面积的差异性分析第155-159页
        6.2.2 人均用地面积规划的优化建议第159-162页
    6.3 村庄聚落的内部空间体系第162-167页
        6.3.1 村庄聚落斑块丰富度的景观意义第162-164页
        6.3.2 村庄聚落公共空间第164-165页
        6.3.3 村庄聚落的组团第165-166页
        6.3.4 村庄聚落的道路系统第166-167页
    6.4 本章小结第167-170页
7. 大竹园村案例综合分析第170-188页
    7.1 大竹园村的现状概况第170-173页
        7.1.1 区位关系第170-171页
        7.1.2 道路交通现状第171页
        7.1.3 生态资源第171-173页
        7.1.4 人口及社会经济概况第173页
    7.2 大竹园村生态安全格局的判别与确立第173-176页
    7.3 大竹园村村域体系的规划策略第176-179页
    7.4 大竹园村村庄聚落的建设措施第179-186页
    7.5 本章小结第186-188页
8. 结语第188-192页
    8.1 归纳与总结第188-190页
    8.2 研究的不足第190页
    8.3 研究的展望第190-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1页
    A.学术期刊第192-197页
    B.专著第197-199页
    C.学位论文第199-200页
    D.政府文件第200页
    E.其他资源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磁弹效应和磁电层合材料的在役钢结构应力监测研究
下一篇:复杂固结排水系统的研究